彭窯

元代彭均寶在山西霍縣設窯燒制仿古定器折腰式白瓷之代稱。其器體薄尚素,土脈細白續膩,與定窯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潤,極脆,時稱“新定窯”或“霍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窯
  • 特徵:體薄尚素,土脈細白續膩
  • 時稱:“新定窯”或“霍器”
  • 記載文獻:《博物要覽》
名詞釋義,產品,

名詞釋義

元代彭均寶在山西霍縣設窯燒制仿古定器折腰式白瓷之代稱。在山西霍縣陳村。始於金,盛於元。其器體薄尚素,土脈細白續膩,與定窯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潤,極脆,時稱"新定窯"或"霍器"。亦稱“霍窯”、“霍縣窯”。產品主要是白瓷和少數白地黑花器。白瓷胎土細膩,釉色潔白,製作規整。器型有仿定折腰盤、洗、盞托、高足杯、蓋罐等。光素無紋者多,也有少量印花裝飾。由於胎中含鋁量高,燒成溫度不足,因此器質極脆。彭窯在古文獻中也有記載,《博物要覽》:“元時,彭君寶仿定窯於霍州者,名曰彭窯,又名霍窯。” 文獻記載元代戧金匠彭均寶在山西霍州燒制仿定瓷器,名彭窯,也稱“霍窯”。在今山西霍縣,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

產品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
色潔白。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澀圈”)。元代產品挖足較淺。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其器體薄尚素,土脈細白續膩,與定窯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潤,極脆,時稱“新定窯”或“霍器”。
彭窯彭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