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景點,彭祖廟,彭祖井,彭祖墓,意義,
景點
彭祖廟
彭祖廟建於東漢時期,唐代、明代、清代曾三次修復。原彭祖廟有大殿和東西配殿。大殿內立有彭祖像,光頭、赤腳,高約4米。左右兩邊有一男一女,桃花和周伍站班。東西山牆有瘟、劉、馬、趙(均為周朝時期的人物)四尊神像。東配殿立有觀音神像。
凸顯鄉風民俗的彭祖廟會歷史悠久,每年農曆三月三,十里八鄉的人便來趕會,場面很大,熱鬧非凡。每個村都有會頭帶領,舉著龍鳳大旗,有組織的前來燒香奠拜彭祖。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表演以及各式各樣的攤點銷售,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應有盡有
彭祖廟“文革”期間被毀,1993年在原址南征建三開殿,高十餘米,廟內仿原彭祖鐵像重塑彭祖像廟院300平方米。彭祖井蓋上了井亭並立上古碑,1994年彭祖墓也得以重修。恢復了中斷幾十年的彭祖廟會,其熱鬧場面不亞於當年。在海外的彭氏後裔陸續回徐州市銅山區尋根祭祖、觀光旅遊、投資修葺彭祖遺址。
彭祖井
彭祖井在徐州有兩處,相傳為彭祖親自挖鑿。一處在大彭山北大彭村頭;另一處原在市內統一北街彭祖宅內。明嘉靖《徐州志》載:彭祖籛鏗,堯封之彭城,州城中有故樓、宅及井。清代道光《銅山縣誌》載:“彭祖井,在北門子城內,有石刻“彭祖井”三字,現碑刻已遷到徐州博物館內。唐代著名詩人皇甫冉在《彭祖井》詩中寫道:“上公旌節在徐方,舊井莓苔近寢堂。訪古因知彭祖宅,得仙何必葛洪鄉。清虛不共春池竟,盥漱偏宜夏日長。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將調鼎獻明光。”
至於彭祖祠內的彭祖井是帶有傳奇色彩的古蹟,相傳此井泉如玉液,常飲此泉可以長壽。明朝一詩人馬惠曾為“彭祖井”賦詩一首,“古井城邊不記年,名留彭祖世相傳。玉沉汲虎人何在,金鼎蟠龍客已仙。秋石苔浸秋雨積,梧桐葉落晚風旋。誰能更把寒泉浚,一飲須教壽八千。
在彭祖井旁豎立著十丈高的石碑,上書“彭祖井”三字,落款署名已看不清。現此碑已移到徐州博物館的碑園內。有關彭祖井傳聞很廣,在北京的國子監內,有一塊明朝萬曆丁丑年(1577年)鐫刻的“彭祖觀井圖”上面刻有彭祖觀井的畫像。彭祖腰系纜繩連著柳樹,由書童扶持躬身觀井,其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圖左上方有宋陳端題名,讚揚彭祖處事小心謹慎,希望後世效法彭祖。
彭祖墓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獲水”條云:(彭城)城之東北角,起眉樓於其上,號曰彭祖樓。《地理志》曰,彭城縣,古彭祖國也。《世本》曰,陸終之子,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祖冢。彭祖長年八百,綿壽永世,於此有冢,蓋亦元極之化矣!
可證彭城古有彭祖冢,於城之東北角,彭祖樓下。樓在城上,墓在城下。城之東北角為汴泗交流處。彭祖為堯時人,即壽長八百,應歿於商時。而彭城最早記載見於周時,是先有墓、後有城、再有樓,冢因人築,樓因冢名也。
彭城彭祖冢元代初年尚存,有元人楊少愚《過彭祖墓》詩為證。而到明代中葉《一統志》則曰:“今不知處。”其墓定演沒於元代中葉至明代初期之間。中經芝麻李起義,城池破壞嚴重,加之黃水多次泛濫,漂沒房舍田廬,彭人大量遷徒,統治者又不重視名勝古蹟的保護,遂使古墓不存。
儘管如此,彭祖冢位置仍然可知。從《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文獻記載來看,彭祖樓位於黃樓及北門之間,原在城上,後遷城下,城下即彭祖冢,且輿彭祖宅(亦稱彭祖祠)、彭祖井相對應。城下彭祖樓又稱彭祖廟,位於彭祖宅東北角。彭祖廟束應為彭祖冢故址——千古人瑞、一代哲人籛鏗的葬身之地。徐州文物部門建議重修彭祖墓,古彭城縣、今銅山區有識之士於一九九五年遷墓於大彭之鄉。
意義
徐州銅山一帶是彭祖的受封之地,是彭祖的受姓之地,也是彭祖文化的發祥之地。幾千年來,彭姓子孫都認為自己出自這位亘古以來獨一無二的人瑞。據史料記載,彭祖姓籛名鏗,是上古時期部落首領陸終氏的第三個兒子,擅長養生之術,堯帝時,因鏗向堯進獻長壽之羹,獲得堯的賞識,被封為大彭,故稱彭祖。從此以後,彭祖的子孫後代皆“以國為姓”,開始了彭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