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墩遺址———長江三角洲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祖墩遺址
- 定位:長江三角洲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 位於:鴻聲鎮伯瀆港畔
- 形狀:如大蘑菇頭
- 出土物品:石刀、石斧、石紡輪、陶盆、陶豆
遺址簡介,發掘保護,歷史價值,
遺址簡介
彭祖墩遺址位於鴻聲鎮伯瀆港畔,東南西三面環水,狀如大蘑 菇頭 。這與古人擇居標準吻合,即地勢高聳,交通便捷,易防外敵。彭祖墩 遺址在地方史上並沒有記載。
發掘保護
1982年,有人在那裡挖到文物,1992年考 古隊來過,但仍不知蘊藏著文化遺址。
2000年5月, 彭祖墩所在地榮更上 村管家橋自然村在管家浜上築壩,村民在彭祖墩取土,發現許多紅色陶 片。村民拿陶片到無錫市博物館,經初步鑑定系馬家浜文化的陶片。
目前發掘面積224平方 米,僅占10多萬平方米遺址的千分之二,較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就已 出土40多件, 有石刀、石斧、石紡輪、陶盆、陶豆、陶釜、陶鼎及玉器 等。
歷史價值
可以說,彭祖墩是長江三角洲文化層次堆積最厚、包含物最多、保 存最好的歷史文化遺址。遺址發掘點有7處,從發掘點的斷面可看 到序 列清楚的歷史年輪。表層為耕作層,下面是唐宋元明清層,接著是商朝 中期的馬橋文化層、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層。
世紀末的驚人發現,也帶來了千古之謎。“謎”之一是“荊蠻”須 新解。錫山市是吳文化發源地。鴻山南麓有泰伯墓,梅村鎮有泰伯 廟。 彭祖墩遺址就位於泰伯墓和泰伯廟之間。
當時的“荊蠻”真如後人所說 的那么“蠻”嗎?“謎”之二何以稱之為“彭祖墩”?榮更上村和附近 沒有姓彭的,彭祖墩的來歷連一個民間傳說都 沒有。“彭祖”是誰?如 果是姓彭的村落,他們又遷徙到哪裡去了?“謎”之三是彭祖墩遺址意 義如何定位?
從發掘出來6000年前的精美石紡輪看,當時人們已會捻植 物纖維線,縫衣捆物。出土 的玉耳墜無論圓度、光潔度和缺口的平直度 ,均可同今天的玉耳墜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