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乳名天泉,原名彭漢育, 廣東省海豐縣城郊橋東社人(今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曾用過王子安、孟安等化名。出身於一個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初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在廣東海陸豐地區(今汕尾市)領導武裝起義後,建立了海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民主革命時期,彭湃開展農民運動,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一書,成為從事農民運動者的必讀書,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孩童時代,青年時代,革命歲月,被捕就義,家庭成員,成就貢獻,人物評價,後世紀念,紅宮紅場,海豐故居,紀念醫院,紀念中學,紀念詩詞,
人物生平
孩童時代
1896年10月22日,彭湃生於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城龍津溪畔的一個地主家庭。父彭辛,生母周鳳(海豐公平人)。有兄弟姐妹七男四女。1901年(6歲)彭湃進海城七聖宮讀私塾。1903年(8歲)進林祖祠國小讀書。1906年(11歲)父與嫡母相繼去世。1909年(14歲)進海豐縣第一高等國小讀書。
青年時代
1912年(17歲)彭湃與鹿境鄉蔡素屏結婚。1913年(18歲)進縣立海豐中學讀書。之後,離開海豐到廣州廣府中學上學。1917年夏去日本求學,入成城高等預科學校學習日語和補習課程。1918年(23歲)5月下旬,彭湃回到海豐。6月中旬,被迫返日繼續學習。9月30日,考入早稻田大學專門部三年制政治科。1919年(24歲)9月18日,加入建設者同盟,不久又加勞動者同情會。1920年(25歲)10月,在東京發起組織赤心社。11月,加入由日本人和朝鮮人在東京發起組織的戈思摩俱樂部。

革命歲月
1921年(26歲)5月初,回國後不久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5月15日-19日,在《雙周評論》第一、二期發表《日本底五一》。後發起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社。7月30日,發起組織勞動者同情會。9月1日,在《新海豐》創刊號上發表《先同胞》。
1922年(27歲)7月29日晚上,彭湃與另外5位農民組成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六人農會。5月4日,組織海豐學生舉行慶祝五一勞動節的集會和遊行。5月14日,與李春濤等創辦《赤心周刊》刊行。6月2日,在《赤心周刊》第4期發表《誰應當出來提倡社會主義》。6月下旬,深入農村,開始從事農民運動。7月29日,“六人農會”在得趣書室成立。
1923年(28歲)1月1日,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彭湃為會長。彭湃為總農會制定了會旗,起草了臨時簡章、章程。4月,到陸豐推動農民運動,協助成立了“陸豐縣農會籌備會”。5月,海豐總農會改組為“惠陽農民聯合會”,彭湃為會長。7月,“惠陽農民聯合會”改組為“廣東省農會”,彭湃為執行委員長。起草了《廣東農會章程》。11月,在汕頭髮起組織惠湖梅農會。
1925年(30歲)2月19日,廣寧農民反對地主的武裝鬥爭勝利結束,彭湃赴東江參加東征。4月,帶領海豐成立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5月1日,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正式成立廣東省農民協會。10月29日,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改組為海陸豐地委,彭湃任書記。
1926年(31歲)1月1日,所著《海豐農民運動報告》一書在當天創刊的《中國家農民》連載。5月1日,主持召開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二屆執委常務委員。5月29日,出席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5月30日,出席廣州各界紀念五卅慘案周年大會。6月2日,在第六屆農講所向學員講授東江農民生活狀況及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
1927年8月1日參加了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
1927年11月,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建立後,馬上著手進行土地革命和鎮壓反革命。
1928年上半年,彭湃領導的農民武裝加上徐向前帶領的廣州起義部隊紅四師部分兵力,在海陸豐、普寧、惠來、潮州一帶開展游擊武裝鬥爭,捍衛蘇維埃政權。1928年11月,彭湃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
被捕就義
家庭成員
母親 | 周鳳 |
父親 | 彭辛 |
原配夫人 | 蔡素屏烈士 |
愛人 | 許冰烈士,作品《紀念我親愛的彭湃同志》 |
二哥 | 彭達伍 |
三哥 | 彭漢恆 |
七弟 | 彭述 |
兒子 | 彭洪 |
兒子 | 彭士祿 |
兒媳 | 陳平,著作《人生旅程》 |
堂弟 | 彭勁 |
侄子 | 彭科 |
堂侄 | 彭株 |
成就貢獻
彭湃的《海豐農民運動》,對當時正在蓬勃開展的全國農民運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幫助解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反封建惡習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為後來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彭湃發表的《沒收土地案》是新民主主義的土地革命運動起點,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革命運動積累了經驗,也為全國的農民運動開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借鑑。
人物評價
1923年元旦,中共中央領導人瞿秋白所說:“彭湃同志是中國農民運動第一個戰士。”
1926年,毛澤東稱彭湃為“農民運動大王”。
1929年8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對彭湃一生作了高度評價:“他這樣的革命鬥爭歷史早已深入全國廣大工農勞苦民眾心中,而成為廣大民眾最愛護的領袖。誰不知廣東省彭湃,誰不知彭湃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
2011年3月,彭湃的孫女彭伊娜談到祖父時說:“祖父才華橫溢,是一個有情有義,為理想無私奉獻一切的人。”
民俗學家鐘敬文早年在一篇回憶彭湃的文章里,稱彭湃是“一個生死於理想的人,他靠理想活著、工作著,最後也為理想欣然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