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是一種採用石雕、浮雕與花板雕刻相結合的技法,根據題材內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圖,精製而成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先後創創造了平嵌、高嵌、滿地嵌等多種技法,內容擴展到神話故事、民俗風情和現代生活。彩嵌用料除葉臘石外,還採用雞血石、珊瑚、瑪瑙、珍珠和黃金等。彩石鑲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石鑲嵌
  • 分類:工藝品
  • 地區:浙江省
簡介,工藝特色,兩件作品,歷史淵源,借他山之石,

簡介

傳統彩石鑲嵌是以天然葉蠟石為材料加工成預先設計好的圖案,鑲嵌在紅木、樟木等上面的工藝美術作品。葉蠟石色彩豐富,石質細膩溫潤,適合雕刻與製作。它的天然色彩和肌理給人一種古樸、高雅、清純的感覺。彩石鑲嵌可分為浮雕、高浮雕、擎雕、平磨平嵌、黑地平磨鑲嵌、淺色地彩石平磨鑲嵌等。平磨平嵌類似於印象派繪畫的點彩技法,其分色分塊基本按照中國畫六法,隨類分色,隨類賦彩。其作品色彩華貴,光亮照人,可登大雅之堂。
葉臘石葉臘石

工藝特色

其製作工序為,把所需鑲嵌的圖紋形狀在板面上刻鑿出來,然後把切好形狀的彩色石片嵌入相應的凹槽內,在凸出的石片上雕鑿或磨平。凸出的工藝叫浮雕鑲嵌,磨平的叫平磨鑲嵌。經過畫稿、勾形、排列、刻線、砑格、配石、框架、填漆、鑲嵌、雕刻、貼上、打磨、上蠟等工序才能完成。使用工具大致有:曲線鋸、切割機、拋光機、砂輪、標尺、銼、鑽、鉗、錘、鑷、各種鑿類、剁斧、刷子、環氧樹脂、防水快乾白膠等。

兩件作品

春暖花開時節,我如約來到彩石鑲嵌藝人繆成金的家。他給我展示了兩件珍藏的寶物。
一件是雙門抽斗藏畫櫃。樟木質地,通體施金漆,荸薺色,1.5米高,1.2米寬。櫃身鑲嵌著6幅玉石人物圖案。側壁兩幅為《穆桂英掛帥》和《郭子儀遇仙》,兩扇櫥門為兩幅《貴妃醉酒》,下面兩個抽斗分別為《求賢圖》和《仕女圖》,但石片多已脫落,痕跡仍很明顯,看樣子有近百年歷史了。繆成金說他是花了600元錢從舊家具市場買回的。賣主稱立櫃是從已故陳梅豪(1893—2004,溫州名醫)家收購來的,是當年陳梅豪結婚時吳百亨(1894—1974,溫州實業家)贈送的禮物。
另外一件是彩石鑲嵌的毛澤東側面頭像,製作者就是繆成金本人。他說,這件作品高80厘米、寬60厘米,平磨嵌彩鑲框,製作於1967年。作者採用微妙變化的暖色石料,表現了毛澤東的奕奕神采;其頭髮、衣領、背景則選用紫岩花、田青綠等偏冷色的石料,色彩對比鮮明。作品大概是藝雕廠解散時流傳到社會上去的,據行家估計,這件彩石鑲嵌的作品價值10萬元。徵得持有人同意,繆成金拍了照片,以紀念自己的得意之作及那段人生。

歷史淵源

彩石鑲嵌石雕與木雕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它的起源與溫州本土一種石料有關。永寧江北羅浮鄉,也就是今天的甌北千石村,出產一種鬆軟的石料適宜雕刻,當地人稱之為“羅浮石”。因礦床所在處有華嚴尼寺,古時也稱華嚴石。明代姜準在《岐海瑣談》中提到,嘉靖年間,永嘉主事周尹岱開採羅浮石,以鑲嵌器物雜具。羅浮石屬葉蠟石之一。由此看來,從青田經甌北至泰順及福建壽山,確有一條葉蠟石礦的礦脈存在。
清光緒年間,溫州開始批量生產彩石鑲嵌工藝品,大多套用於紅木家具上,雕刻題材有人物、花草、蟲魚等。當時老城區打鑼橋一帶開設的作坊店鋪約有10多家。1920年有產品銷往南洋,作品還參加日本東京的國際展覽。抗戰時上海小東門形成了一個經銷溫州彩石鑲嵌工藝品的中心。1950年進入香港市場,年產達600多幅,有十幾位藝人乾脆定居香港,直接在那裡接受客戶訂單,就地製作。

借他山之石

傳統彩石鑲嵌一般都局限於室內,其實石頭來自天地之間,本應回到天地中去。彩石鑲嵌的衰落有多方面原因,題材狹窄,材質單一,較難與現代室內擺設相協調等。那么大型公共空間,比如廣場和建築,可否考慮彩石鑲嵌藝術呢?我認為是可行的。前些年山東威海的海濱公園就利用花崗石製作了兩件各有20多米長的鑲嵌壁畫《翔》《海韻》。公園對面就是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駐地劉公島,數千中國將士曾以身殉國,血染渤海灣。在這一特定氛圍中,鑲嵌壁畫與廣場主體及周邊環境有機結合,一點也不顯得喧賓奪主。壁畫的存在讓人產生一種“近看則有,遠看若無”的感覺。儘管當地市政府為趕落成只給了一個月時間,材質也都是建築的邊角料,但他們還是成功地做出了作品。
中國古典園林中,不乏用貝殼、鵝卵石做鑲嵌的範例,而西方的彩石鑲嵌也有很多可取之處,材料不拘一格,大凡大理石、白玉石、金星石、馬賽克等都可用作鑲嵌石料,利用它們的自然形態、紋理脈絡和豐富色彩作為造型語言
中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石頭,彩石鑲嵌應該具有光明的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