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春泊村,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高姓來此定居,後王、於、任、沙、徐、欒等姓相繼遷入。因屬城裡鞠姓地主較大的一個佃戶莊子,故命村名大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彩春泊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南部
- 面積:2平方公里
- 農作物:小麥、玉米
村名由來,概況,大事記,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高姓來此定居,後王、於、任、沙、徐、欒等姓相繼遷入。因屬城裡鞠姓地主較大的一個佃戶莊子,故命村名大莊。1945年,為紀念王彩春烈土,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將大莊改名為彩春泊村。
概況
彩春泊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6′,北緯36°46′。東與草家泊村相接,西與窯家莊隔河相望,南與王家泊、劉家泊村相連,北隔乳即一級公路與埠落村相鄰。隸屬留格莊鎮。東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西距市政府駐地12.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8.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及蔬菜、蘋果等。曲等1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徐、王、於、任、沙姓。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9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50萬元,人均純收入2760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67萬元,人均純收入313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7.2%、44%、8.8%。
大事記
1940年秋駐海陽城裡的日軍進村,打死村民1人。 1942年8月本村解放。 1944年第一個農業互助組成立。 1945年2月在討伐頑軍趙保原部的戰鬥中,王彩春壯烈犧牲。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決定,將其故鄉大莊改名彩春泊村。膠東軍區司令部追認王彩春為特等勞動模範。 1956年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60年集體投資5萬元,修建南河大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村民建蔬菜大棚20多個。1996年村民建韭菜棚3.3公頃。 2000年10月位於村南100米處的乳即一級公路開通。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5公斤,總產16.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3公斤,總產50.3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61公斤,總產66.22萬公斤。 1990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到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6.7公頃,產量10萬公斤,收入達10萬元。 1994年,支部帶領村民種植大蒜。三五年的時間,全村種植大蒜面積發展到13.3公頃,收入達30萬元。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收入107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350萬元,牧業收入700萬元,其它收入20萬元。 第二產業1960年,集體投資3萬元,建起了磚瓦廠,從業人員100人,常年收入15萬元,利稅2萬元。後建起油坊、麵粉廠。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50人,收入997萬元,其中工業收入847萬元,建築業收入150萬元。 第三產業解放初期,本村有30多家粉坊,但規模不大,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鼓勵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起糧店、理髮店、修理組、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0餘人,收入200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50萬元,服務業收入100萬元,商飲業收入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3年,成立了大莊國小。1958年,成立彩春泊完小。1962年,高級班合併到草家泊完小。1969年,村集體出資2萬元,新建校舍21間,有教師5名,在校學生100人。本村自古文化教育基礎薄弱,到1980年,全村沒有一個大學生。改革開放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到2000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5人。村內有會計師2人,助理農藝師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吃的多半是糠菜。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03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2公斤,全村收入29.9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1350萬元,人均存款4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00輛,機車70輛,電話80部,彩電250台,電冰櫃4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全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6年起,村統一規劃新房區,村民住房全是瓦房。2000年,修村路1.5公里。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村購20英寸彩電1台。1978年,投資1.5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84年,投資8萬元,修建起自來水工程。2000年,投資6萬元,安裝上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
1941年,高希成在寨前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高希成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17人參軍參戰。1949年,黨員身分公開,全村有黨員11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49名。 1945年,於祥臻任黨支部書記。後有趙守友、高希忠、高永江、於祥平、任進興、任學祥、任長祿、於在文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自1993年以來,村黨支部歷年均被鄉(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稱村政府。1958年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1999年,任進興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隋書寬、徐維昌、於祥平、任元方、王貴春、任思儉、於文正、隋慶義、任進興。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