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摔跤(元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彝族摔跤(元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流行於元謀縣的傳統體育項目,於2009年9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彝族摔跤(元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朝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單位: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彝族摔跤,彝語為“格“,“格“是力量與技術的體現,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最為普遍、對抗性很強、最受廣大青少年男子所喜愛的節日競技傳統體育項目,是寨與寨之間年輕人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一項傳統活動,是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於元謀縣金沙江南岸小涼山黑彝族(諾蘇)地區。

歷史淵源

彝族摔跤的歷史相當久遠,為抗拒異族入侵,保衛家園而形成的,摔跤成了彝族健身習武的體育運動,形式別具特色。彝族傳說火把節的來歷是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土摔跤摔死了,天神被激怒後放蝗蟲來吃地上的莊稼,人們用火來燒蝗蟲而得來的。可見彝族式摔跤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了。摔跤,在古代稱“角牴”,《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三年春,作角牴戲,三百里皆來觀之”。據史料記載,該活動起源於唐朝天寶年間,之後代代相傳至今。彝族傳說中的阿魯舉熱、惹丁毫星等英雄和傳奇人物都是摔跤高手。彝家有句諺語道:“請客沒有酒不行,快樂離不開摔跤”,可見該活動在彝家的重要。

基本內容

彝族摔跤,不分級別,沒有服裝,摔跤有很大的靈活性,此外摔跤不僅是兩個人爭個高低,而且往往是村寨之間山林糾紛和地盤爭奪時互相不服,便以摔跤來定是非。相互之間產生矛盾時,不是以理服人地解決問題,而是雙方派出摔跤人員進行較量,在雙方交界上舉行摔跤比賽,以勝負定是非,勝者為是,負者為非,如果沒有強大的摔跤大力士,有理也變為無理。

基本特徵

彝族摔跤以口傳身授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往下傳承,在彝族(諾蘇)中流行的傳統性體育運動,它具有最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彝族摔跤是為抗拒異族入侵,保衛家園而形成的,摔跤成了彝族健身習武的體育運動,歌頌了彝族人民熱愛家園、勇猛善戰、開朗豪放的武士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體現出了彝族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較量。

主要價值

彝族摔跤已成為國家民族運動會指定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項目,在國家、省、州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以元謀小涼山黑彝族為代表的運動員多次摘取了金牌,為弘揚保護傳統民族競技體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