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村

該行政村隸屬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勐勐鎮,地處勐勐鎮東邊,距勐勐鎮政府所在地27.00 公里,到勐勐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雙江縣27.00公里。東鄰忙糯小壩子,南鄰大吉,西鄰忙建,北鄰紅土。下轄彝家、勐麻、張家寨子、扎六、小新寨5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441戶,有鄉村人口2125人,其中農業人口2125人,勞動力103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0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彝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級
  • 所屬地區: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勐勐鎮
  • 人口:2125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點,紅軍繳糧地,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0.0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587.00 畝,人均耕地0.75畝,林地13,504.00 畝。(截止2007年底)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87.00畝(其中:田1,238.00 畝,地 349.00 畝),人均耕地0.75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擁有林地13,50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5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9畝,主要種植梨、桃、木瓜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 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 381戶通自來水,有 6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13.61%)。有44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8.14%);安裝固定電話的農戶數48戶,占總數的10.88%。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7.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6輛,機車21輛。
到2007年底,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6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460 戶,共鄉村人口2125 人,其中男性1152人,女性973 人。其中農業人口2125 人,勞動力1050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其中漢族842人,彝族1095人,其他民族18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048.0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219人,距離鎮中學22.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4人,其中小學生219人,中學生35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基層組織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7 人,少數民族黨員33人,其中男黨員52人,女性黨員5人。1999年11月被評為先進集體,1992年9月被評為紅旗青年之家。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 、文書等組成,下設13個村民小組組長。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1人。

發展重點

截止2007年底,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交通滯後。2.農民素質較差,意識不足,沒有長遠計畫。3.地理狀況嚴重製約產業的發展。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因地制宜,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科學生產。抓住糧食生產基礎不放,穩糧促增收,發展種植業。繼續加強,做大畜牧業,加大投入,大力發展茶葉、泡核桃種植。培育特色產業-建大棚,種植無公害蔬菜,完善道路建設。

紅軍繳糧地

1935年5月23日,紅軍第一先遣隊進入石棉縣粟子坪(當時屬越西地界)鄉境內的筲箕灣。當時,這裡僅是一個十多戶彝族人家的小村子。當天晚上下著大雨,先遣隊只得在這裡搭鍋做飯,露天宿營。
5月24日,紅軍第一先遣隊早上從筲箕灣出發,行軍二三十公里後到達擦羅。當時,由國民黨拖烏區長帶領民團團丁在擦羅守衛。當天,擦羅山間大霧茫茫,民團團丁見有隊伍過來,高聲大喊:“你們是哪裡來的,是啥子人?”
劉伯承司令從望遠鏡中看到民團團丁,便命令隊伍隱蔽起來,派幾個便衣偵察員前去。
團丁哨兵又問:“你們是啥子人?幹啥子呢?”
紅軍戰士邊走邊回答:“我們是中央軍,是從冕寧下來的!”團丁聽說後,把紅軍誤以為是自己人,於是放鬆了警惕。紅軍趁機繳了民團的槍械,並活捉了敵區長。
當時,劉文輝24軍在擦羅還設有一個軍糧站,裡面存放了從西昌運來的供給駐守康定部隊的4000多包大米,每包有30公斤。紅軍奪得糧食後,除了將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軍糧外,其餘全部分給了當地彝族同胞。
當時擦羅街上民眾熙熙攘攘,一片歡騰,人們扛著分得的糧食,喜笑顏開地向自己家裡走去。
從此以後,紅軍在擦羅街上奪糧的故事就這樣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23日,記者從彝海結盟處出發,按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過拖烏山,進入石棉縣境內,過粟子坪鐵寨子、筲箕灣,進入石棉縣擦羅彝族鄉,聽當地老人們講過去的故事,看擦羅彝族鄉今朝的變化。
80多年前,中央紅軍在經過擦羅時,奪了劉文輝的軍糧站,並將糧食分給了當地民眾。
80年後,擦羅彝族鄉民眾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依靠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紅軍在這裡奪軍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