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探測器

彗星探測器

彗星探測器是指用於研究彗星的空間探測器。探測彗星的本質及其組成成分可以了解太陽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彗星探測器
  • 外文名:Comet probe
  • 含義:用於研究彗星的空間探測器
  • 用途:探測彗星的本質及其組成成分
  • 發動機:變軌發動機
簡介,歷史記錄,羅塞塔項目,

簡介

用於研究彗星的空間探測器
彗星探測器
探測彗星的本質及其組成成分可以了解太陽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彗星探測器上裝有攝像機、中子分析儀、離子質量分析儀、電漿觀測儀和測光儀等探測設備,用以探測彗尾中的電漿密度、溫度和重離子特性等。彗星探測器裝有變軌發動機,用以改變探測器的軌道,以便攔截彗尾,達到直接探測彗尾的目的。

歷史記錄

美國的“國際日地探險者”3號(見“國際日地探險者”衛星)將分別在 1985年和1986年探測賈可比尼彗星和哈雷彗星。
蘇聯的“金星-哈雷彗星”號探測器、歐洲空間局的“吉奧多”號探測器和日本的“行星”A號探測器都是彗星探測器,按設計分別在距哈雷彗星10000公里、3000公里,甚至200公里處掠過。

羅塞塔項目

歐洲太空總署宣布,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經過10年時間,航行60億公里後終於與彗星接軌,成為人類史上首個進入彗星軌道的太空飛行器。
羅塞塔項目最早是在上世紀1970年代開始構思,其最初的設計是一項彗星取樣返回任務。最終歐空局科學項目委員會在1993年11月批准了羅塞塔項目的實施。最初確定的考察目標是彗星46P/Wirtanen,但隨後在確定飛船的發射時間被定在2004年之後,項目的探測目標被重新確定為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於2004年3月2日發射的歐洲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在經過十多年64億公里的太空旅行之後,在2014年8月6日進入“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軌道。在環繞該彗星同軌道運行三個多月後,歐洲空間局於德國當地時間12日上午9點35分向該彗星投放“菲萊”著陸器,並預計在七個小時之後降落到彗星表面。
這將是一場盛宴——經過10年 的漫長旅程,一路上飛過地球,火星還有兩顆小行星,現在它將得償所願。人類此前曾經成功地在行星,衛星以及小行星的表面著陸,但迄今我們卻從未嘗試過在一 顆彗星上著陸。這一局面的出現是有充分理由的:彗星的引力場很弱,是由非常鬆散的水冰,塵埃和岩石構成的組合體,外形也非常不規則。它們的行為難以預料, 簡直臭名昭著。
在過去的軌道周期內,像67P這樣的彗星已經遭受過熱作用,因此其地表物質成分已經被改造,但其地表下的物質仍然是相對原始的,從而讓我們可以一窺太陽系早期的化學成分信息。
甚至即便拋開這樣的科學成就不算,光是這一任務中克服的巨大工程學挑戰本身就足以說明我們的現代航天已經變得如此先進而碩果纍纍。這讓我們對於未來的探測項目充滿期待。
從某種意義上說,羅塞塔項目幾乎是讓科幻成真,而這一項目實際上也在幫助我們解答那一個終極問題:在宇宙中,我們是孤獨的嗎?
從任務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規劃到今天成功的實施,時間跨度超過40年,即便從正式被批准進入實施階段,也已經過去了超過20年的時間。羅塞塔飛船從2004年發射到2014年最終趕上彗星,經歷了漫長的10年艱辛,期間3次飛過地球,1次飛過火星,沿著複雜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行超過60億公里,終於得償所願。這幾乎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一代科學家整個的職業生涯都奉獻在了這個偉大的世紀項目上。
 主要時間點一覽表:
發射 2004年3月2日
首次地球借力 2005年3月4日
火星借力 2007年2月25日
第二次地球借力 2007年11月13日
飛越小行星Steins 2008年9月5日
第三次地球借力 2009年11月13日
飛越小行星Lutetia 2010年7月10日
進入深度休眠 2011年6月8日
從休眠中甦醒 2014年1月20日
軌道機動開始 2014年5月7日
抵達目標彗星 2014年8月6日
開始彗星全球繪圖 2014年9月10日
菲萊登入 2014年11月12日
彗星過近日點 2015年8月13日
任務結束 2015年12月3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