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
- 所屬國家:中國
- 主要製造商:中國科學院
- 質量:110公斤
- 尺寸:750*750*600mm
- 發射時間:2011年11月9日
- 發射地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
- 任務時長:預期為300天
- 目的星球:火星
- 軌道類型:橢圓
- 軌道周期:3天
- 主要任務:探測火星的環境等用於科學研究
- 任務結果:失敗
概況
研製歷程
吳季透露,自1960年以來,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40多個探測器,其中15次成功進入了火星軌道,8次成功著陸,並釋放了3輛火星巡視車。但是,這些探測計畫的科學目標幾乎都是追蹤水的痕跡、發現生命信號,其軌道也大都是極軌圓軌道。只有俄羅斯的“福波斯2號”曾經對火星的空間環境開展過探測,但只工作了三個月就與地面失去聯繫。因此人類對火星的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環境和太陽風的相互作用等都了解甚少,螢火一號正好填補了此項空白,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地位。
面臨問題
經過40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完全有能力研製出包括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在內的各類探測器。吳季坦言,螢火一號在技術上最大的挑戰是“小”。受發射重量限制,螢火一號之輕,在人類歷史上也屬罕見。載荷小,距離遠,任務重,螢火一號的火星征程可謂荊棘遍布。
挑戰之一來自於7個長達8.8個小時的火星陰影,在此期間探測器將得不到來自太陽的能量,只能讓部分部件進入休眠狀態,屆時周圍環境溫度低於零下200℃,螢火一號隨時面臨“凍死”的危險;其次,超遠距離會帶來信號衰減和傳輸時延等困難,更何況我國還沒有覆蓋全球的深空探測網,仍需俄羅斯和歐洲空間局的地面站幫忙分時段接收信號,但即使3個地面站聯合起來,也只能下載螢火一號獲取的5%到10%的數據;此外就是多星定向的問題,即往地球傳送數據時要對地球定向、拍攝火星時儀器要對火星定向、太陽能帆板還要隨時對太陽定向……這對探測器的姿態控制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難關。
探測過程
發射升空
變軌失敗
出現轉機
宣告失敗
火星探測歷史
1962年11月1日:前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成功進入前往火星的軌道,但在飛離地球1億公里左右時與地面失去聯繫,通常被看作是人類火星探測的開端。
1964年11月28日:美國“水手4號”開始8個月的火星之旅,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到達火星並發回數據的探測器。
1971年5月31日:美國“水手9號”升空,成為第一個火星軌道飛行器。它首次拍攝到火星全貌。
1998年7月3日:日本發射“希望”號探測器,成為世界上第3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但“希望號”於2003年12月9日被迫放棄。
2001年4月7日:美國發射“奧德賽”火星探測器,標誌著美國火星探測計畫重新啟動。2002年,“奧德賽”發現火星表面和近地表層中可能有豐富的冰凍水,但這一問題目前存在爭議。
2003年6月10日:攜帶“勇氣”號火星車的美國“火星探測流浪者”號探測器發射升空,2004年1月3日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
2007年8月4日:美國發射“鳳凰號”探測器,它在火星北極區域登入後收集了冰樣,而且還發現火星表面土壤的化學成分與海水非常類似。11月10日後“鳳凰號”與地面失去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