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是丘鷸科濱鷸屬鳥類動物,小型涉禽,體長19-23厘米。嘴較細長,明顯的向下彎曲。夏羽頭和下體栗色,上體黑色,具暗栗色和白色羽緣。飛翔時從上看白色腰和翼帶極為醒目,從下看, 翼下和尾下白色,其餘下體紅色,反差亦甚強烈。冬羽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頸側和胸綴有黃褐色,眉紋白色,飛翔時白色翅帶和腰亦甚明顯。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西伯利亞北部海岸凍原地帶,尤其喜歡在富有苔原植物和灌木的苔蘚濕地。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于海岸、湖泊、河流、海灣、河口和附近沼澤地帶。常成群在水邊沙灘、泥地和淺水處活動和覓食。也常與其他鷸混群。飛行快速,常集成緊密的群飛行,彼此飛行甚為協調。

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越冬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南亞和澳大利亞。遷徙期間經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往南至廣東、福建、海南島、香港和台澚。部分留在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越冬。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夏羽頭頂、翕黑褐色,羽緣暗栗色。肩黑褐色,羽緣栗色和白色。翅上覆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緣。飛羽黑色,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和大覆羽及內側初級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構成翅上白色翼斑。背和上腰主要為黑褐色,下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時微綴黑褐色橫斑。尾灰褐色,中央尾羽最暗。眉紋、頭側、頸和整個下體暗栗紅色,羽尖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腹和兩脅有些黑色橫斑。嘴基白色,有時眼周亦有一圈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具黑色羽軸紋,翅覆羽灰色,羽緣白色。眉紋白色,長而明顯,眼先有一窄的暗色紋,耳區色亦暗。下體白色,胸側綴有淡灰褐色具稀疏的灰褐色縱紋。
幼鳥似成鳥冬羽,但頭頂、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具淡皮黃色羽緣。翅覆羽淡褐色具黑色亞端斑和淡皮黃色羽緣。眉紋皮黃白色,頸和胸淡皮黃色,上胸具不明顯的褐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有時基部綴有褐色或綠色。嘴細長而向下彎曲,腳黑色或灰黑色,飛行時腳尖超出尾外。
大小量度
性別體重體長嘴峰跗跖
雄性
44-102克
198--225毫米
35-40毫米
117-132毫米
48-57毫米
24-32毫米
雌性
44-87克
194-223毫米
32-41毫米
124-139毫米
47-55毫米
26-33毫米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近種區別

闊嘴鷸闊嘴鷸
相似種闊嘴鷸和黑腹濱鷸夏羽區別很明顯,容易區別。冬羽卻很相似,野外鑑別較困難。但黑腹濱鷸和闊嘴鷸嘴均較粗短,向下彎曲弧度不大,腰和尾上覆羽僅兩側白色,中間黑色,不似彎嘴濱鷸全白色。注意觀察,亦容易區別。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西伯利亞北部海岸凍原地帶,尤其喜歡在富有苔原植物和灌木的苔蘚濕地。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于海岸、湖泊、河流、海灣、河口和附近沼澤地帶。
彎嘴濱鷸彎嘴濱鷸

生活習性

常成群在水邊沙灘、泥地和淺水處活動和覓食。也常與其他鷸混群。飛行快速,常集成緊密的群飛行,彼此飛行甚為協調。
食性: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和水生昆蟲為食。常成鬆散的小群在淺水中或水邊泥地和沙灘上活動和覓食。在食物特別豐富的地方,有時也集成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很少單只活動和覓食。覓食時常把嘴插入沙土或泥中探覓食物,有時也進入更深的水中覓食。為了探覓水下泥中的動物,有時甚至將整個頭亦浸入水中。
遷徙: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冬候鳥。秋季大量於9-10月遷來中國,春季於4-5月遷離中國。少數不繁殖的未成年鳥夏季亦留在中國。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維德角、高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聖誕島、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的、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Eswatini、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團圓、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俄羅斯、東亞俄羅斯和歐洲俄羅斯)、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火雞、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遊蕩: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百慕達、不丹、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法屬南部領土、直布羅陀、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冰島、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賴索托、盧森堡、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秘魯、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屬維京群島。
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往南至廣東、福建、海南島、香港和台澚。部分留在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越冬。
彎嘴濱鷸分布圖彎嘴濱鷸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營巢於苔蘚凍原和凍原沼澤地帶,通常置巢於較為乾的土丘和小山坡上的草叢中。巢甚簡陋,通常由親鳥在地上挖掘一個圓形小坑,或利用往年的舊坑, 內墊以乾草、乾苔蘚、地衣和柳葉。巢的大小為直徑8-10厘米,深4-5厘米。每窩產卵通常4 枚,偶爾3枚。卵為卵圓形或梨形,橄欖綠色或淡橄欖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3-40毫米×25-26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種群現狀

由於全球數量下降,該物種被列為近危物種,根據數量規模縮減標準,該物種被認為接近脆弱性的門檻。該物種的範圍非常大,由於不同的飛行路線上不同種群的變化趨勢,總體數量趨勢很難確定。由於黃海的棲息地喪失,使用東亞-澳大利亞飛行路線的數量被認為正在經歷嚴重下降,使用東大西洋飛行路線的數量也可能正在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