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狀況,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西方濱鷸夏羽頭頂暗褐色,具栗色羽緣。頭頂兩側和耳羽明顯為栗紅色或紅褐色。眉紋白色,眼先黑色。後頸灰色,具黑褐色縱紋;翕黑色,具窄的灰色或栗色羽緣。肩具顯著的深栗紅色羽緣和黑色星月形亞端斑,以及淡灰色尖端。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灰褐色,具淡色羽緣;翅上大覆羽和內側初級覆羽具白色尖端,內側初級飛羽基部也為白色,它和大覆羽及內側初級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形成翅上的白色翅帶。腰和尾上覆羽中央黑褐色,兩側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兩側灰色。下體白色。頸和胸具黑褐色縱紋;兩脅和尾下覆羽兩則也具黑褐色縱紋或V形斑。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冬羽較淡,上體淡灰色,頭頂具褐色縱紋,眉紋白色,較細。下體白色,胸側綴有灰色,其上並具細的黑色縱紋。
幼鳥頭頂灰皮黃色,具淡褐色縱紋。眉紋白色,細而清晰。眼先和耳羽暗褐色。後頸淡灰色,具細的褐色縱紋。翕黑色,具棕色羽緣。翕兩側具較寬的白色羽緣,在一些個體形成細的翕線。上肩黑色,具寬的棕紅色羽緣,下肩灰色,具黑色羽軸紋和斑點。三級飛羽灰褐色,具棕色羽緣。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淡皮黃色羽緣。下體白色,胸綴淡皮黃橙色,並具窄的黑色縱紋。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較長,尖端較細,微向下彎曲。腳黑色,有時綴有綠色或褐色,前三趾基部具蹼。
大小量度:體長140-170毫米;嘴峰21-30毫米;翅94-103毫米;尾38-45毫米;跗蹠20-25毫米。
棲息環境
西方濱鷸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凍原草地、苔原和沼澤濕地。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沿海海岸。
生活習性
常成群活動在河口沙洲、海邊沙灘和泥地上,伴隨海水的進退來回奔跑覓食。也活動於沿海沼澤和湖邊淺水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多米尼加共和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國屬蓋亞那、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島(法屬)、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島(荷蘭部分)、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
旅鳥:法國、愛爾蘭、日本、紐西蘭、葡萄牙、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西班牙、瑞典、中國台灣島、英國。
繁殖狀況
繁殖期為6-7月。營巢於北極凍原地帶草地和苔原地上,或蘆葦沼澤中的泥岸土堆和岩坡上。巢多置於草叢或灌木下的地面凹坑內。巢內墊有草莖和苔蘚。每窩產卵4枚,偶爾5枚。卵的顏色為乳黃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和斑紋。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1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西方濱鷸在中國為偶見迷鳥,數量不普遍,應注意保護。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