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受話本和戲曲的影響,讓我從小對江南就有一種深深的情節,而蘇州符合了我對江南所有的想像。我觀察著周圍的一切,模仿著他們的生活,評彈、崑曲及吳語,琵琶、三弦與曲笛。直到三年過後,開始動筆嘗試創作這張專輯。這張專輯是我對話本中的人物、故事的陳述,是一個個畫面、印象的疊合。就像話本小說一樣,這裡是一個小書場,我是‘說話人’,希望聽眾能變成‘看官’,找到我們於時間於空間存在過的痕跡。”——刀郎
上午看書下午回家練琴,有時抱起琵琶一天能練上個十幾個小時。閒暇時騎著電瓶車,探尋蘇州大大小小的弄堂,去光裕書場聽書,去聽邢晏芝老師的蘇州話課,去百花書局、十方書屋、樂橋的古舊書店淘書,邊生活邊創作。這些作品有些是詩意的思,有所言說,又意在不言中,有些是未加思考的意識,是對存在的呼籲,「彈詞·話本」是一個有待於聽者用自己的經歷與感悟去完成的世界。
這張專輯自2013年就開始籌備,製作團隊圍繞著這個主題嘗試了許多種蘇州彈詞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方式,始終不甚滿意。在一次次嘗試中,最終我們決定將創作內容轉向研究話本人物。我們的音樂要呈現的是我們眼中的地方文化,而文化是“人文化成”,那必然要轉向在這裡生長的人、在這裡發生的事。做完所有案頭工作以後,我們去了所有與話本人物有關的地方實地觀察。在眾多人物、故事中加以篩選,經過一次次修改,最終以這樣的方式與大家見面。
是話本也是畫本。在瓜洲渡口、在西米巷、在盤門……“說話人”用自己當下的瞬時印象創作的這張專輯,嘗試通過完整的作品來實現音樂的視覺化,表現彈詞話本中的人物形象,傳遞出一幀幀畫面。十首歌十幅截然不同的畫。
是縮影也是新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情探、珍珠塔……這些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似乎穿越了時空,“說話人”的匠心下,隨時生髮。是“說話人”與底本的對話,也是“說話人”與“看官”之間的交流。在四五百年後的今天,當是非對錯都已淡然,是否依舊娛目醒心……
既理智又非理智。看似荒誕,實則上時空邏輯來自於過去與當下的扭結,在「彈詞·話本」中,時間趨從於空間,時間為空間述說,是意識形態的一次突破,是直覺品的一次呈現,場面非夢非實、亦夢亦實。
專輯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