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箏峽(古代地名)

彈箏峽(古代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即寧夏固原市三關口,古名彈箏峽,又名金佛峽,俗稱三關口。古人以三關口、幸佛峽相稱,是有來歷的。地方史資料記載:風吹流水,常聞彈箏之聲,故名彈箏峽。峽中原有寺廟,廟內供有金佛,故名金佛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彈箏峽
  • 別名:金佛峽
簡介,歷史記載,風景,

簡介

三關口史稱“彈箏峽”,又名“金佛峽”,也即今天的瓦亭峽,或者稱瓦亭河谷。
此地,兩山絕壁,谷地狹窄,中通涇水(由西向東流過)。據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云:“涇水經都盧山,山路之內常有如彈箏之聲,行者聞之歌舞而去。又云:弦歌之山峽口,水流風吹滴崖,響如彈箏之韻,因名之。”

歷史記載

地處六盤山西側的三關口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是關中通往塞外的重要軍事屏障。最早的有關平涼與彈箏峽的記載是北魏時期。即北魏永熙三年,北魏領軍都督賀拔岳侯莫陳悅所殺,其心腹將領宇文泰以輕騎馳赴平涼,並令手下將領杜朔周先據彈箏峽以防不測。另一是唐初時平涼轄境與北面突厥接壤,因突厥日益強大,武德末唐以燕君王羅藝鎮守涇州,駐軍華亭與彈箏峽以備突厥。安史之亂使大唐國力銳減,邊防空虛,吐蕃乘機大犯唐境,盡取河西、隴右之地,進而再次進犯長安。唐在中興大將郭子儀的奮力抗擊下,德宗建中四年春正月與吐蕃在清水停戰結盟,兩國相約“唐地涇州右至彈箏峽”。但後吐蕃並未守約仍不斷入侵,以至在平涼發生劫盟事件。德宗貞元三年汴州節度使劉昌涇源節度使後,與貞元七年復築平涼古城扼峽口。

風景

唐代詩人儲光羲在《使過彈箏峽》詩文中寫道:“鳥雀知天雪,群飛復群鳴。原田無餘粟,日暮滿空城。達士憂世務,鄙夫年征程。晨過彈箏峽,馬足凌兢行。雙壁隱靈曜,莫能知晦明。皚皚堅冰白,漫漫陰雲平。始信古人言,苦節不可貞。”明代詩文家趙時春也曾有讚美的詩篇:“箏峽唐時道,蕭關漢代名。連山接玉塞,列戍控金城。形勝雙流合,乾坤一壑平。憑高瞻斗柄,東北是神京。”直到20世紀40年代葉超先生總纂的《民國固原縣誌》中,仍將彈箏峽列為“絕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