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供應鏈

彈性供應鏈

彈性供應鏈(Resilient Supply Chain)是指供應鏈在部分失效時,仍能保持連續供應且快速恢復到正常供應狀態的能力。供應鏈彈性正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彈性能增加供應鏈的競爭力,增加彈性主要有三種方式:增加冗餘、提高柔性和改變公司文化,增加冗餘會影響效用,其他兩個是增加彈性的關鍵;Goldspink和Kay為了解釋組織的動態演化行為,特別是彈性的動態演化行為,套用複雜系統理論將組織看作網路結構,分析連線單元問的共存性和一致。Christopher 認為獲得供應鏈彈性最有力的方式是創造能迅速回響狀態變化的網路;Rice和Caniato 建議套用混合柔性和冗餘方法來增強供應鏈彈性;由於外部環境和需求的持續變化,供應鏈網路從未達到穩定態,Haywood和Peck在研究供應鏈可靠性時發現 在供應鏈發生變化時更易受到攻擊,因此,他們建議強化供應鏈變化期的管理是增強供應鏈彈性的關鍵;Muckstadt和Murray 提出通過增強供應鏈成員的合作關係和合作強度,減少運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來創造供應鏈彈性.Kishalay Mitra,Ravindra 針對彈性供應鏈,使用了模糊數學規劃的方法解決了不確定環境下供應鏈的計畫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彈性供應鏈
  • 外文名:Supply Chain Resilience
  • 別名:供應鏈彈性
彈性供應鏈的概念,建立多層次的供應鏈防禦體系,基於風險-資源投入匹配的供應鏈彈性模型,基於解釋結構模型的供應鏈彈性系統,供應鏈彈性三因素模型研究,結論,

彈性供應鏈的概念

國外對彈性供應鏈的研究, 在 2001年才逐漸顯現雛形, 且多是從增強供應鏈彈性的角度展開的。M uckstadt等認為提升供應鏈彈性可以通過加強節點企業間的合作和儘量消除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來實現, Christopher提倡打造快速回響突發事件的供應網路是獲取供應鏈彈性的有效措施, R ice等認為採用混合柔性及庫存冗餘措施也是比較好的增強供應鏈彈性的途徑; YossiSheffi在哈佛商業評論中也撰文指出增加企業冗餘、提高供應鏈柔性和打造風險型企業文化是增強供應鏈彈性的三種基本方式, 而且, 提高供應鏈柔性和打造風險型企業文化是增加彈性的關鍵, 因為增加冗餘會影響效用。供應鏈的穩定是相對的, 其外部環境和需求變化是常態, 隨著經濟全球化, 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供應鏈可靠性越來越弱, 增強供應鏈彈性的重點在於強化對供應鏈變化期的管理。 Lee[ 6] 提出了高效供應鏈彈性的三條標準: 第一, 供應鏈節點企業的戰略聯盟, 實現節點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供應鏈運營績效的最大化; 第二, 對市場變化的回響力及對戰略變革的適應能力; 第三, 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 即敏捷性。在國內, 對供應鏈彈性的內涵理解不盡相同。劉浩華將供應鏈彈性定義為: 供應鏈網路系統在中斷事件發生之後迅速恢復到原始狀態或變化到更理想狀態的能力。易海燕等人認為供應鏈的彈性是指整個供應鏈對環境變化的適應程度, 包括柔性和敏捷性。柔性是指供應鏈隨著市場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及時調整以滿足顧客需求的靈活性; 敏捷性為對供應或需求的不可預知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的能力。譚穎研究認為供應鏈彈性的本質為: 最大精確度地滿足顧客對量以及多樣化的需求, 即 / 按需生產, 要多就多, 要少就少, 不多不少, 收放自如。

建立多層次的供應鏈防禦體系

(1)保持適當冗餘保持適當冗餘體現 在供應鏈環節的生產和庫存環節。生產環節的冗餘指的是供應鏈上的企業保持協調一致的生產能力冗餘, 它可以發揮兩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增強對顧客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可調節性, 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 / 滿負荷運轉帶來的自身各種設施可靠性方面的風險。發揮其主導協調作用的核心企業, 應以動態的視角關注供應鏈的薄弱環節, 不斷重新評價相應的節點企業, 通過施加壓力, 加以改進其生產供應能力。庫存環節上的冗餘指的是在供應鏈上保持超出正常需要的庫存和能力的冗餘, 用來臨時滿足對物料或最終產品的緊急需要或作為替代產品來解決其他一部分產品的需要。但保持冗餘對於供應鏈上相關企業來說, 必須對冗餘所造成的庫存、人力資本、機械設備進行投資, 付出額外成本。所以保持供應鏈生產和庫存的冗餘來提高供應鏈彈性, 降低供應鏈風險應保持一定的度, 在保證自身成本和投資在一定範圍內的同時, 保持適度的冗餘, 從而比競爭對手做出更快的反應。
(2)提高供應鏈敏捷性供應鏈的敏捷性是指供應鏈對需求或供應不可預知的變化做出迅速反應的能力及在反應過程中迅速變換行動方向或調整行動策略的能力。提高供應鏈的敏捷性, 可以在供應鏈環節的關鍵節點上節省比競爭對手更多的時間, 面臨突發事件或突發性的需求來臨時, 可以比對手更快地捕捉到機會並快速反應採取行動。提高供應鏈敏捷性必須減少各環節中涉及的活動數量以最佳化流程, 並對重要物料或產品採用快速的直達運送方式。
(3)建立供應鏈上的委託代理機制增強供應鏈上下游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有利於供應鏈節點企業的互利共贏。然而在實際運作中, 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利益衝突時常發生。供應鏈企業共贏的基礎是合作, 但是由於利益主體的不同而使它們之間不願共享其掌握的有效信息, 導致供應鏈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供應鏈上建立委託代理機制, 是指在供應鏈企業之間建立密切的、長期的、互利的合作關係,使它們在可預期的長期利益的誘導下, 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做出冒險。同時建立長期而全面持久的評價指標體系, 對高績效的供應商進行折扣等鼓勵, 促使供應商在為自己提供專門產品方面進行投資, 增加其轉換成本。
(4)建立供應鏈應急機制提前預警和防範, 通過各種風險識別工具,在事件突發或風險產生之前, 儘量消除各種隱患, 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首要任務, 然而, 當風險事件一旦發生, 那么建立一套完善的供應鏈風險應急機制, 制定應急措施, 將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點。要求供應鏈相關企業組建應對突發事件的領導小組, 提早預測各種風險的損失程度, 以便在風險難以避免和轉嫁的情況下, 將損失有效地控制在企業可接受的範圍內。

基於風險-資源投入匹配的供應鏈彈性模型

供應鏈彈性內涵是多維的,也是多個學科的融合,它最初來自材料學、生態學和心理學等研究。材料科學中的彈性指材料變形之後恢復到初始形狀的能力,特別是物體受外力作用變形後,除去作用力時能恢復到原來形狀的性質。
對供應鏈彈性的衡量分為兩方面:
(1)恢復到正常狀態的速度:速度越快,恢復時間越短,說明供應鏈彈性越好;
(2)供應鏈網路在受到衝擊且恢復到正常狀態後與原狀態的差距:代表失效帶來的損失,恢復到與原有狀態月接近,代表損失越小,彈性就越好。但外部衝擊的時候表現不出其彈性的好壞。供應鏈突發事件具有低機率、高衝擊的特點,在大多數情況下,供應鏈彈性並不能直接表現出來。僅依靠供應鏈突發事件後的表現來評估供應鏈彈性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更不利事前的供應鏈彈性構建與決策。
供應鏈彈性主要受兩種因素影響:供應鏈能力和供應鏈脆弱性,其中前者是正向影響,後者是負向影響。對於供應鏈能力是指供應鏈系統應對顧客需求變化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取決於每個成員所具備的組織能力水平,而且取決於供應鏈上下游之間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協調的那個能力水平。有學者認為供應鏈彈性是彈性的強化因素和彈性的障礙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彈性強化因素主要表現為供應鏈彈性資源的投入;供應鏈彈性的障礙因素主要表現為供應鏈風險。該學者提出供應鏈彈性匹配框架,見圖1。
彈性供應鏈
圖1
供應鏈彈性綜合能力在資源投入和風險的作用下會形成3種潛在狀態。2個潛在狀態A和C被認為是不匹配的狀態,這對企業來說是不利的;A狀態由於過度風險使企業暴露於風險之中,供應鏈中斷隨時可能發生,並造成嚴重後果;C狀態由於過度的供應鏈彈性資源投入供應鏈雖然具有極高的彈性,但此時的供應鏈運作成本過高,很可能被市場淘汰。只有潛在狀態B的情況下,企業的供應鏈彈性資源投入與供應鏈風險得到了匹配,供應鏈不暴露企業風險、又不侵蝕企業利潤,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績效、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

基於解釋結構模型的供應鏈彈性系統

(1)供應鏈彈性系統是由若干關鍵因素構成的複雜系統,各要素在供應鏈彈性結構和彈性形成的過程中都起著不同的作用。本文利用解釋結構模型構造了供應鏈彈性系統模型,該模型表明,供應鏈彈性系統由輸入層、能力形成層與核心能力層3大層次構成,它快速有效地展示了供應鏈彈性系統的結構和供應鏈彈性的構建的成敗關鍵因素:良好的供應鏈系統設計與規劃是供應鏈彈性形成的基礎;規範的系統管理是供應鏈彈性形成的保障,3大關鍵能力最終支撐供應鏈彈性。
(2)實證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管理研究方法,但在實證研究理論模型提出階段,一般基於文獻歸納、專家諮詢或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手段提出實證研究的理論模型,而本文所提供的系統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解釋模型所構建的供應鏈彈性系統模型較可靠,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實證研究的失敗。總之,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大公司在我國設立了製造工廠,同時,我國的企業逐漸壯大,不少企業向跨國公司發展,我國己經成為全球供應鏈運作的一個新的前沿陣地。供應鏈彈性可以有效抵禦供應鏈內外的突發風險事件。本文的研究結論能夠為供應鏈彈性系統構建提供理論支撐,具有實踐價值,同時也為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供應鏈彈性三因素模型研究

有學者從理論的角度分析出了影響供應鏈彈性的三個要素,然後從各要素的測量指標的角度,提出了相關研究假設,最後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研究假設驗證、修訂,進而分析出各影響因素對供應鏈彈性的作用機制。通過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結論:一、供應鏈脆弱性對供應鏈彈性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供應鏈脆弱性越高,供應鏈彈性越低;二、供應鏈能力對供應鏈彈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可以通過提高供應鏈能力來增強供應鏈彈性;三、彈性管理能力對供應鏈彈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彈性管理能力對供應鏈彈性有促進作用;四、供應鏈能力同時對彈性管理能力具有加強作用,而供應鏈脆弱性對彈性管理能力未有顯著影響。以上就是本文的結論。本研究既拓展供應鏈彈性影響因素的理論研究範疇,同時也為提高供應鏈彈性帶來了實質性的指導。

結論

供應鏈網路結構的錯綜複雜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造成了供應鏈系統的 / 脆弱性。彈性供應鏈的風險存在於內外部環境、供應鏈行業 /產品背景、供應鏈上下游關係、決策支持等多個方面。若不及時對供應鏈的薄弱環節進行維護, 會對供應鏈的整體流程造成威脅和損害。彈性供應鏈的構建, 包括建立基於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多層次的供應鏈防禦體系、建立供應鏈上的委託代理機制和建立供應鏈應急機制等幾個方面, 通過信息技術把資源整合在一起, 提高整個環節的運作效率, 從而達到供應鏈抵禦各方面風險的能力。對供應鏈來說,彈性過高或過低都不是理想的選擇,供應鏈彈性需要保持一個合理的水平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