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弼教坊現為區片名,在杭州市平海路東端與中山中路交接處南側一帶。今浣紗路至中山中路段,宋時稱官巷。 宋室南渡後,置睦親宗學於此,地名睦親坊,俗稱狗兒...
潘檉章,字聖木,號力田,康熙二年(1663)因浙江南潯莊廷鑨明史案牽連,與吳炎同被凌遲於杭州弼教坊。其嫂沈氏流放就道,時耒年僅十七,徒步送之。沈氏流放至廣寧(...
此事牽連甚廣,康熙二年(1663)吳炎、潘檉章等被凌遲處死於杭州弼教坊,遺稿被焚。陳去病《吳節士赤民傳》記:以康熙二年癸卯五月二十六日,與桱章同磔於杭州之...
明亡後,隱居故里,用功讀書,尤精於史學,康熙二年(1663年)因浙江南潯莊廷鑨明史案牽連,與吳炎同被凌遲於杭州弼教坊。著有《國史考異》、《松陵文獻》。...
七月十七日,清軍通過叛徒找到張煌言隱居地,夜半渡島,張煌言同部屬羅子木 [13] 、侍僮楊冠玉等人被執,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
他率眾堅持抗清達十九年,清康熙三年(1664)兵敗,不久被叛徒出賣,被害於杭州弼教坊。祠堂正廳塑有張蒼水像,高三米。四周牆上的八幅壁畫,描繪了張蒼水悲壯一生。...
明劉侗著《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
康熙二年(1663)五月二十六日莊廷鑨明史案正式結案,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所有被羈押的犯人在杭州虎林軍營被集中宣判執行,囚犯集中在弼教坊廣場上等候發落。...
民國時拓寬建路,分段賦名,自南而北稱:鳳山門大街、鳳山門直街、大學士牌樓、察院前直街、水師前直街、清河坊、太平 坊、保佑坊、壽安坊、里仁坊、弼教坊、...
宋時杭州的後市街、天水橋、三元坊、弼教坊一帶有刺繡作坊10餘處,從事官服圖譜、花轎帳幔、供桌圓屏、佛堂掛幡、龍船稍旗、神服戲裝乃至嫁妝衣飾等繡制,刺繡...
杭州平海路東起中河中路,西至湖濱路。南宋時該路東端屬弼教坊,為歷代杭州府治行刑之處。清康熙三年(1664),民族英雄張蒼水就義於此。清代此處化為旗營,營內...
宋寧宗時鄉試第一名,後居杭城錢塘棚北大街睦親坊(今弼教坊),開書肆陳宅經籍鋪,從事編著、出版、賣書和藏書諸業,書鋪所刻圖書在當時負有盛名,流通古藉數萬計...
十官宅巷,以宋有宗室之子十人居此而得名。明成化間,建按使署,門外東至睦親坊,建坊曰“弼教”,西至白龜當局,建坊曰“肅政”。故有弼教坊之名。...
《明史》案一乾“人犯”七十餘人(為《明史》寫序的、校對的,甚至賣書的、買書的、刻字印刷的以及當地官吏),在弼教坊同時或凌遲、或杖斃、或絞死,一時血濺...
偽清康熙三年(1664)兵敗,隱居南田懸岙島(今象山縣南),不久遭捕,被害於杭州弼教坊,葬於西湖南屏山麓荔枝峰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賜謚忠烈。1966年底墓毀,...
直街、水師前直街等路段;中、北段沿用南宋時坊名,有清河坊、太平坊、甘澤坊、保佑坊、三元坊、積善坊、壽安坊、里仁坊、弼教坊、同春坊、孝子坊、百井坊等...
吳江還有位文人志士叫吳炎,明亡後遁跡湖州山中,組織驚隱詩社,成員有顧炎武、歸莊等近百人,影響很大;1663年,因受明史案牽連,在杭州弼教坊被清政府凌遲。陳去病收集...
其餘歸安。茅元錫、吳之鏞、之銘、吳江、潘檉章、吳炎等十人,並刻書鬻書者,同磔於杭之弼教坊。時癸卯五月五日也。作序者,禮部侍郎李令皙亦伏法,並及其四子...
太平坊巷/66 甘澤坊巷/67 羊壩頭/68 方便弄、寶善里/69 三元坊巷/69 保康巷/70 老水漾橋弄/71 積善坊巷/72 弼教坊/72 東平巷/73 里仁坊巷/74 百福...
為五門,南曰延齡,憑涌金河;東之南曰迎紫,臨花市巷;東之北曰平海,臨弼教坊;東北曰拱宸,臨浣沙東河;西北曰承乾,瀕浣沙西河。”思鑫坊位於駐防營內的鑲黃旗...
康熙二年(1663)五月二十六日莊廷鑨明史案正式結案,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所有被羈押的犯人在杭州虎林軍營被集中宣判執行,囚犯集中在弼教坊廣場上等候發落。...
杭州書肆多在鎮海樓之外、涌金門之內,散見於弼教坊與清河坊。每逢省試,書肆移於貢院前。佛經之類書籍多在照慶寺,由僧人出售。詞條標籤: 出版物 , 書籍 ...
“陳宗之”,名起,吳文英的詞友,即在睦親坊開書店的陳道人。睦親坊就是現在杭州的弼教坊。陳起是“江湖派”詩人之一。由其刊印有《江湖集》、《江湖前集》...
城隍廟市在西城西南隅,即今復興門裡以北,“月朔望,念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西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之舊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
《明史》案一乾“人犯”七十餘人(為《明史》寫序的、校對的,甚至賣書的、買書的、刻字印刷的以及當地官吏),在弼教坊同時或凌遲、或杖斃、或絞死,一時血濺...
《明史》案一乾“人犯”七十餘人(為《明史》寫序的、校對的,甚至賣書的、買書的、刻字印刷的以及當地官吏),在弼教坊同時或凌遲、或杖斃、或絞死,一時血濺...
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而不衰,城內後市街、弼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二十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杭繡講究針法,主要有平繡、亂針繡、疊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