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強壯纖巨口魚
- 拉丁學名:Leptostomias robustus (Imai, 1941)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巨口魚目
- 亞目:巨口魚亞目
- 科:巨口魚科
- 屬:纖巨口魚屬
- 種:強壯纖巨口魚
- 命名人: Imai, 1941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中國分布,世界分布,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7.2~9.1倍,為頭長9.7~11倍,為背鰭基長8.7~9.6倍,為臀鰭基長7.5~8.3倍,為頦須長4.8~6.8倍。頭長為吻長2.7~3.2倍,為眼徑6.3~6.1倍,為眼間隔2.3~2.8倍,為上頜長1.4~1.7倍。
體延長,側扁,柔軟,尾柄細小。頭中大,頭高稍小於頭長。吻稍寬,圓突,長於眼徑。眼中大,位於頭側前半部。眼間隔寬,稍隆起,大於吻長,每側具一條較低的額骨隆起嵴。鼻孔2個,位於眼前上方。口大,略斜裂,上頜骨後端遠伸越眼後緣下方。上下頜幾等長。前頜骨具2行牙,外行5牙,第二牙犬牙狀,內行1~2牙,可倒伏,上頜骨後中部腹緣具1行4~6細牙,下頜具2行牙,外行6牙,第一牙最強大,犬牙狀,內行2~3牙,可倒伏。兩頜最長牙相互突入對方頜部凹刻中;犁骨具1對尖牙,後傾,齶骨每側具1~2牙,上咽骨12~14細牙,排列成前後2群。頦須1根,較粗,長於頭長,須莖基部具二根短絲,須端肥大部分長,約為須莖2/3,其基部無細絲,端部具2~3根短絲。鰓孔大,伸達頦須基後部。鰓蓋膜與峽部微連。4個鰓弓無鰓耙而具成對鰓齒,僅偶角處1齒。無假鰓。
體延長,側扁,柔軟,尾柄細小。頭中大,頭高稍小於頭長。吻稍寬,圓突,長於眼徑。眼中大,位於頭側前半部。眼間隔寬,稍隆起,大於吻長,每側具一條較低的額骨隆起嵴。鼻孔2個,位於眼前上方。口大,略斜裂,上頜骨後端遠伸越眼後緣下方。上下頜幾等長。前頜骨具2行牙,外行5牙,第二牙犬牙狀,內行1~2牙,可倒伏,上頜骨後中部腹緣具1行4~6細牙,下頜具2行牙,外行6牙,第一牙最強大,犬牙狀,內行2~3牙,可倒伏。兩頜最長牙相互突入對方頜部凹刻中;犁骨具1對尖牙,後傾,齶骨每側具1~2牙,上咽骨12~14細牙,排列成前後2群。頦須1根,較粗,長於頭長,須莖基部具二根短絲,須端肥大部分長,約為須莖2/3,其基部無細絲,端部具2~3根短絲。鰓孔大,伸達頦須基後部。鰓蓋膜與峽部微連。4個鰓弓無鰓耙而具成對鰓齒,僅偶角處1齒。無假鰓。
體裸露無鱗。眼後無大的發光器。體具發光器:(BR)1行15個,體側2行,腹側行約70,其中胸前(IP)8+2,胸部腹側(PV)40~41,腹部腹側(VAV)16+4,後部4個位於臀鰭基上,體側行約69~72,其中胸部體側(OV)39~40,腹部體側(VAL)15~16,尾部(A0)15~16。另外,頜、鰓蓋、口腔等具許多微小發光器。
背鰭1個,顯著後位,在尾部與臀鰭相對,起點略後於臀鰭1~2鰭條。無脂鰭。胸鰭狹長,上部無游離絲狀鰭條。腹鰭短小,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近許多。尾鰭小,叉形。
頭、體黑褐色。頦須前端肥大部分白色,有時須莖部亦有間段白色。
背鰭1個,顯著後位,在尾部與臀鰭相對,起點略後於臀鰭1~2鰭條。無脂鰭。胸鰭狹長,上部無游離絲狀鰭條。腹鰭短小,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近許多。尾鰭小,叉形。
頭、體黑褐色。頦須前端肥大部分白色,有時須莖部亦有間段白色。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東海沖繩海槽。
世界分布
日本(駿河灣, 熊野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