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授)

張麗華,女,1980年出生,湖北黃石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文學博士學位,教授。

2011年9月開始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周作人研究,文類研究,翻譯與中國現代文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麗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黃石
  • 出生日期:1980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主要成就:第十二屆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學術代表作:《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興起——以文類形構為視角》等
個人履歷,學術成果,專著與論集,編著,論文,學術訪談及書評,會議論文,擔任課程,科研項目及獲獎,科研項目,獲獎,

個人履歷

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2001)、碩士(2004)、博士(2009);
2005年12月至2007年8月曾赴德國海德堡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Research Fellow)。
2011年9月開始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周作人研究,文類研究,翻譯與中國現代文學等。

學術成果

專著與論集

《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興起——以文類形構為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編著

《我的雜學》(周作人著),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2011年2月再版。

論文

文類的越境旅行:以魯迅《狂人日記》與安特來夫《心》的對讀為中心,《中國學術》總第三十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9月。
無聲的“口語”——從《古詩今譯》透視周作人的白話文理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1期。
從“故事”到“小說”——作為文類寓言的《懷舊》,《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9期。
文學革命與文類變遷,《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4卷第2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晚清小說譯介中的文類選擇——兼論周氏兄弟的早期譯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2期。
《時報》與清末“評”體短篇小說,《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
梁啓超與《中國之武士道》,《雲夢學刊》2008年第5期。
讀者群體與《時報》中“新體短篇小說”的興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我所認識的“海外漢學”,《雲夢學刊》2008年第3期。
竹內好的啟示:《魯迅》閱讀札記及其學術史考察,薛毅、孫曉忠主編《魯迅與竹內好》,上海書店,2008年。
一部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未完成的中西文化之橋(譯文,米列娜著),《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另收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從“君子安雅”到“越人安越”:周作人的風物追憶與民俗關懷(1930-1945),《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3期。
異域風景與中國情調:略析蘇雪林舊體詩對法國的書寫,收孟華等著《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作人的雜學與文章,張麗華編《我的雜學》(前言),北京出版社,2005年。
廢名小說的“文字禪”:《橋》與《莫須有先生傳》語言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04年第3期;另收夏曉虹、王風等著《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74-1877年《申報》里的“吳淞鐵路事件”,《東方文化》2003年第5期

學術訪談及書評

文本世界的探尋者——專訪米列娜教授,收鄭文惠、顏健富編著《革命·啟蒙·抒情——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思錄》,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通向“觀念史”的新途徑:讀《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陳平原、米列娜主編),《現代中國》第9輯,2008年1月。
在歷史“原生態”與學科焦慮之間:評《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陳泳超著),《現代中國》第8輯,2007年1月。
《世紀末的維也納》(卡爾·休斯克著),《現代中國》第5輯,2004年10月。
在歷史敘述中發現歷史:讀《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第3輯,2002年10月。

會議論文

跨文化翻譯中“不透明”的體式媒介,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主辦“聚散離合的文學時代”學術研討會暨“新生代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工作坊,北京,2014年1月11-13日。
“演義”傳統與清末民初短篇小說翻譯——以吳檮、劉半農、周瘦鵑為例,台灣“中央研究院”主辦“2013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13年12月5-6日。
“Translating the Novel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Yanyi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2013年國際比較文學年會(ICLA),法國巴黎,2013年7月18-25日。
“Toward a New Mode of Vernacular Chinese: A Study on Zhou Zuoren’s Modern Translation of Theocritus’ Id. 10”, 柏林自由大學“希臘羅馬在東亞:文本與文物、制度與實踐”學術會議,德國柏林,2013年7月4-6日。
文類的越境旅行:以魯迅《狂人日記》與安特來夫《心》(Mysl ,1902)的對讀為中心,日本東京大學UTCP(共同國際哲學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坊“解開近代東亞的思考方式——以中國文學為例”,2010年12月21日。
作為文體的白話——從《古詩今譯》透視周作人的“新文學”理想,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辦“書寫中國翻譯史:第四屆譯學新芽研討會”,2010年12月19-20日。
從“故事”到“小說”——作為文類寓言的《懷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活在‘現代’的‘傳統’”國際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學者專題研討會,2010年8月23-27日。
文類如何翻譯?——晚清小說譯介中的《域外小說集》,北京大學俄語系主辦“俄國文學的傳播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建構:紀念果戈理誕辰200周年暨魯迅《域外小說集》出版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14-15日。

擔任課程

翻譯與現代中國文學
文類研究:理論與實踐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

科研項目及獲獎

科研項目

2013.1-2016.1《跨文化的文類構建:以晚清民國文學翻譯為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獲獎

專著《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興起——以文類形構為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獲第十二屆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3年度“優秀班主任”;
博士論文《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興起——以文類形構為視角》(陳平原教授指導,北京大學,2009年),獲教育部2011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北京大學2011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
論文《無聲的“口語”——從《古詩今譯》透視周作人的白話文理想》,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度優秀論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