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旭,當代傑出的丹頂鶴畫家。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理事、澳中文聯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鴻旭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黑龍江齊齊哈爾市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中國畫壇百傑之一
藝術簡介,個人履歷,作品賞析,作品賞析,
藝術簡介
個人履歷
1963年生於齊齊哈爾,早年受著名畫家楊秀坤(黃胄大師弟子)影響走上繪畫之路,並隨其學習中國畫,先後畢業於哈爾濱教育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系著名畫家吳悅石先生入室弟子,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理事,澳中文聯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舉辦聯展,個展等多種展覽,並由毛主席紀念堂,中央直屬管理局,中國集郵總公司,中國佛教協會江蘇能仁寺等部門機構及私人收藏,曾出版《張鴻旭畫集》系《新時期文藝三十年》介紹的68位美術大家之一。為《文藝報》推薦的“中國畫壇百傑”之一。
作品賞析
創作背景
張氏鴻旭者,當代傑出的丹頂鶴畫家也。所謂“傑出”,自然是與眾不同,出類拔萃。至於“丹頂鶴畫家”,則毋庸
贅言,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我之所以強調這兩個詞語,因為這恰恰是張鴻旭的風采和魅力所在。
張鴻旭出生在丹頂鶴之鄉,少年時隨著名畫家楊秀坤(黃胄弟子)習畫,及長參軍接受部隊磨礪和軍營文化薰陶,依然沒有脫離書畫氛圍。這些經歷對他後來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他先是攻人物畫,終日謙謙,無敢逸豫。後來山水、翎毛、花卉,他兼收並蓄,廣有涉獵,但他最鐘情的還是亭亭玉立,翩翩起舞,聲震大澤,羽壯藍天的丹頂鶴。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其實,這只是詩人的幻想與寄託罷了。海,是不是龍的世界自不必說。雲,注定不是鶴的家鄉,它們必然要回到地上生存。可是,近百年來人類幾乎踐踏了地球上的所有角落,難於找到適合鶴類繁衍生息的綠野仙蹤了。然而上帝還是為這些靈禽推開了一扇窗---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就是丹頂鶴尋找的綠洲和賴以生存的沃土,這裡才是它們的家園。天緣巧合的是這裡也是張鴻旭的故鄉,是他生長嬉戲的地方。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他的靈性,滋生了他的志趣。從部隊復員回家,他經常跑到50華里外的扎龍自然保護區與丹頂鶴廝守,每周三、四趟,一跑就是二十餘年,春夏秋冬雨雪風霜從不間斷,對丹頂鶴的痴迷已經到了難以自拔的程度。在那裡,他的靈魂得以淨化,心志得以磨礪,情感得以釋放。或觀察,或拍照,或速寫,或素描,跪倒爬起,樂此不疲,終日奔波,與鶴共舞。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路走來,他積累了數以萬計的圖片資料。由於事務在身,他還做不到每天都去自然保護區,但他卻能做到每天必看圖片資料,真真是“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由於日觀夜想,悉心揣摩,丹頂鶴徜徉、挪讓、舞跳、騰翔、默立、顧盼、嗔昵、哀樂等等動作神態,他瞭然在胸,念念不忘。 正因他下了不知比別人多幾倍的工夫。所以一招一式把握的很準確,拿捏得有分寸。
“妙手何人為寫真,只難傳處是精神”---這是八百多年前詞人張孝祥對繪畫的精闢見解。可見古往今來一個理,寫形容易寫神難。在這一點上,張鴻旭的體會無疑是深刻的,實踐起來也是得心應手的。我喜歡他筆下千姿百態顧盼生情的丹頂鶴,我欣賞他作品中所流露的韻律美和詩意美,我尤其感動於他對丹頂鶴所寄予的人性關愛!是啊,丹頂鶴這支古老的物種,千百萬年來翱翔於藍天,徜徉於綠野,到處都有它們歡樂的家園。可如今美景不再,風光已矣!今天,它們尚能落戶於扎龍自然保護區,可明天又能飛向哪裡?每念及此,我深感迷茫。於是,我從張鴻旭的作品中悟出了那綿延無盡的同情與愛戀。你看他筆下的丹頂鶴,一個個閒適恬靜,悠然自得,仿佛不願凌空飛去,唯恐失掉這片家園。它們深情地依戀著沃土,熱烈地親吻著大地,盡情地享受著這份安寧……想到這裡,我悲意忽來,悵然之情難以言表。張鴻旭正是憑藉藝術家的敏感,牢牢抓取了這樣的鏡頭,以他那飽含深情,繾綣悱惻的筆墨,不厭其煩地勾勒著一個又一個看似尋常卻最為奇崛的畫面。這種場景,仿佛有一種聲音在扣問著人類的心靈,仿佛有一種力量在遏制著迷失的良知。只要用心品味張鴻旭筆下的丹頂鶴,似乎就能體會到這種感覺,萌生這般憐憫。畢竟,人類與自然界的命運息息相關;畢竟,共同面對的前景不容樂觀!即使張鴻旭的畫僅僅給人一點點這樣的啟示,我想,對他,也對我,都是莫大的慰藉。
為了進一步深造,張鴻旭於2008年告別妻兒,隻身一人來到北京清華美院,投在杜大愷教授門下進修,並成為該校的訪問學者。同年,他又拜在著名畫家吳悅石門下,成為吳先生的入室弟子。他在北京購置了住房,建立了畫室,開始了專心致志的職業繪畫生涯。他先後拜訪過劉大為、史國良、吳山明、田黎明、盧禹舜等畫壇巨匠,在名師名家的指點下,他的繪畫又有了新的突破,作品呈現了亦工亦寫,虛實相生,飄逸浪漫,富含詩情的風貌。儼然有縱浪大化,戛戛獨造之勢。“始知丹青筆,能奪造化功。”由此我對岑參的這兩句詩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認知。在北京這兩年近似漂泊的日子裡,他甘於寂寞,潛心創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驕人成績:2008年,他躋身《文藝報》推薦的中國畫壇百傑行列;2009年,他被評為“新時期文藝30年”當代美術大家(僅68位),同時作品被選入《文藝報》編輯的《六十年溫暖常留心間》一書。其作品及有關他的專題文章還先後被《文藝報》書法美術專刊發表,被中國集郵總公司收藏,被江蘇能仁寺張掛等等。他是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澳中文化聯合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