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鎮

張魯鎮

張魯鎮 位於高密市區東部, 總面積50.5平方公里,29個行政村,總人口2.2萬人。 1995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16萬元,比上年增長61.6%;農民人均純收入2535元,比上年增加547元。 張魯鎮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糧經比例達到5∶5。1995年全鎮糧食總產達到2642萬公斤, 油料總產344.4萬公斤,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被濰坊市政府授予“花生生產先進鄉鎮” 稱號。養殖業生產已初具規模,1995年,全鎮大牲畜飼養量達2.49萬頭,生豬飼養量3.73萬頭,肉、蛋雞飼養量510萬隻, 被山東省畜牧局授予“畜牧生產先進鄉鎮”稱號。全鎮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皮件加工業已發展成為該鎮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生產的勞保手套、生活手套、馬夾、皮衣、一步裙等遠銷韓國、日本、荷蘭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995年,全鎮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3400家,其中私營企業39家;完成鎮村及村以下企業產值5.7億元, 實現利稅7000萬元;被濰坊市政府授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稱號,1995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國皮件加工之鄉”稱號。2001年3月,張魯鎮撤銷,轄區歸屬姚哥莊鎮,現屬於高密經濟開發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魯鎮
  • 總面積:50.5平方公里
  • 總人口:2.2萬人
  • 稱號:中國皮件加工之鄉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編碼:261531
  • 知名人士:張德修
  • 級別:鎮
鎮情概述,生產總值,城鎮建設,各項事業,學校,主要河流,轄區地圖,傑出人士,

鎮情概述

張魯鎮 位於高密市區東部, 總面積50.5平方公里,29個行政村,總人口2.2萬人。明清屬於高密縣龍德鄉張魯社,1949年10月,設立高密縣張魯區,1958年屬於大王莊公社,1984年,設立張魯鄉,2001年3月劃歸姚哥莊鎮,2007年7月,姚哥莊鎮撤銷,現屬於高密經濟開發區張魯社區。
張魯社區地圖
1995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16萬元,比上年增長61.6%;農民人均純收入2535元,比上年增加547元。 張魯鎮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糧經比例達到5∶5。1995年全鎮糧食總產達到2642萬公斤, 油料總產344.4萬公斤,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被濰坊市政府授予“花生生產先進鄉鎮” 稱號。養殖業生產已初具規模,1995年,全鎮大牲畜飼養量達2.49萬頭,生豬飼養量3.73萬頭,肉、蛋雞飼養量510萬隻, 被山東省畜牧局授予“畜牧生產先進鄉鎮”稱號。全鎮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皮件加工業已發展成為該鎮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生產的勞保手套、生活手套、馬夾、皮衣、一步裙等遠銷韓國、日本、荷蘭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995年,全鎮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3400家,其中私營企業39家;完成鎮村及村以下企業產值5.7億元, 實現利稅7000萬元;被濰坊市政府授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稱號,1995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國皮件加工之鄉”稱號。

生產總值

張魯鎮199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733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農村經濟總收入108680萬元,比上年增長35.7%;人均存款2000元, 比上年增加500元;花生總產150萬公斤,比上年減少52.8%;糧食總產2775萬公斤,比上年增長5%;大牲畜存欄1.89萬頭,比上年增長6.8%;豬存欄1.91萬頭, 比上年增長3.54%;肉類生產1098.1萬公斤,比上年增長6.8%;果品總產58萬公斤,比上年增長5.5%;鄉鎮企業總產值1834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764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9.9%、30.1%。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0.16萬千瓦;農村用電量達到27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8%。1996年底,全鎮總人口為21083人,比上年減少32人, 其中農業人口20542人, 非農業人口541人, 人口出生率為12.89‰,自然增長率為4.22‰。 農業走上了“一優雙高”之路。鎮黨委、政府按照“加強中間,開發東西,帶動南北”的發展思路,積極調整和最佳化農業內部結構。大抓了萬畝“雙千田”、萬畝“噸糧田”、萬畝果菜等項目的開發。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重點培植了糧、油、果、菜、養殖、皮件六大主導產業和產品,糧經比例達到5∶5。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全鎮已整建噸糧田2萬畝,“雙千田”1.8萬畝,蔬菜基地5000畝,林果2500畝。鎮村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鎮已建有機械廠、化工廠、紡織廠、翻砂廠、軋鋼廠、皮件加工廠、建築公司等58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鎮村企業。形成了以化工、機械、建材、建築安裝、皮件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工業企業體系,並逐步向集團化方向發展。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黨委、政府根據“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擴建中心,開發兩區,抓好示範,綜合配套”的總體戰略要求,聘請了山東省工程設計院的專家,對鎮區進行了50年的規劃。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積極集蓄財力,逐步加快鎮區的建設步伐。至1996年末,投資近千萬元,實現了鎮駐地“四通一平”,程控電話入村率達100%,平均10戶就有一部電話。購置了先進的微機設備,成立了信息服務中心,並與全國聯網。安裝了地面衛星接收站和無線調頻差轉電台,使有線電視和無線廣播網覆蓋全鎮。1993年被濰坊市政府授予“文化先進鄉鎮”和“廣播電視先進鄉鎮”稱號。新建了長80米,寬10米的墨水河大橋,拓寬了濰膠公路張魯段,且硬化、綠化、美化配套。建起了大型集貿市場,內設5000個攤位。 日參入交易者達2萬人次,日交易額25.1萬元,是高密東部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1990年被山東省、濰坊市工商局授予“省級文明集貿市場”和“市級文明集貿市場”稱號。在抓好鎮區建設的同時,鎮黨委、政府還注重抓好各村的村容村貌改造。根據農村規劃,房屋建設嚴格審批手續,從建築布局到建築格調, 都要求向著美、新、齊方向發展。“小康屋”、“小康樓”日益增多。95%以上的村吃上了自來水,100%的村通了公路,晴雨通車。1992年,張魯鄉獲山東省、濰坊市政府“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稱號。1994年,在膠河橋以東,濰膠公路兩側新開闢了占地1000畝的個體私營經濟開發小區。前店後廠式的樓房拔地而起。1996年,工貿小區的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出口交貨值1300多萬元。小區內人均純收入11152元。被高密市委、市政府列為全市重點開發工貿區之一。

各項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集培訓、試驗、諮詢、示範於一體的農業科技中心。形成了以鎮級為龍頭,村級為依託,面向農業,面向農村的大聯動科技普及網路。僅1996年,全鎮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7期,培訓農村幹部民眾1.8萬人次,新引進農作物良種18個,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程度達到100%。 其中,地瓜脫毒品種的套用,被市科委列為科技新成果加以推廣。投資1000萬元,新建了中心幼稚園、鎮初級中學教學大樓和成人教育中心各一處,全部改建或新建了全鎮的初級國小,達到了“六配套”標準。1991年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義務教育先進鄉鎮”和“體育先進鄉鎮”稱號。 鎮衛生院中西醫並重,科室健全,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外科手術在全市鄉鎮醫院中名列前茅。村村建有衛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提高了醫療水平。1989年被濰坊市政府授予“鄉鎮醫院改貌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認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建設放在首位,利用各種形式, 對全鎮801名黨員系統地進行了社會主義特色理論、市場經濟知識和科技知識等一系列教育培訓。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用、比”、“黨員家庭十帶頭”、“黨員包戶”和向孔繁森、王廷江等模範人物學習的活動。至1996年底,先後有5000多人次接受了輪訓。 湧現出42名優秀黨員幹部,150多名黨員科技帶頭人。圍繞培養“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新型農民,大力組織實施了“文明富裕家庭細胞工程”和“少生快富文明幸福工程”。廣大幹部民眾的市場觀念、競爭觀念、科技觀念、法制觀念大大增強。湧現出市級以上文明單位47個,受到山東省、濰坊市政府表彰的優秀人物56名。計畫生育工作嚴密,服務周到,全鎮無超生和違紀現象。十一年來,多次被山東省、濰坊市政府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稱號。1991年,國務委員、國家計生委主任彭佩雲來張魯鄉視察時,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題詞“發揚成績,開拓前進”。 社會秩序穩定。連續八年無重大惡性案件發生。1995年和1996年分別被濰坊市委、 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 、“信訪工作先進單位”、“二五普法先進集體”和“村民自治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1996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業戶已發展到3600家。占全鎮總戶數的64.3%;規模較大的私營企業39家。從業人員1.3萬人,占全鎮總人口的61.8%。 其中在大連、煙臺、青島、哈爾濱等地經商的人員就達2500多人。在大連市香爐礁舊貨貿易市場擁有高標準的專業商店、 攤位55個, 固定資產達5000多萬元,初步建成了“張魯皮件一條街”。 全鎮個體私營經濟類型多樣化、經營專業化。有14個區域集中、特色鮮明的專業村。產品已涉及生活手套、各種皮衣、勞保手套、勞保鞋、手提包、紡織紗布、口罩、小五金、小化工、鑄造、木器加工等50多個門類,300多個品種。 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96年,全鎮個體私營經濟總收入4.98億元,比上年增長25%; 共向國家繳納稅金93萬元, 占全鎮稅收總額的63%, 比上年增長34%。1993年被濰坊市和高密市人民政府分別授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稱號;1995年被高密市人民政府授予“經濟發展強鎮”稱號。全鎮皮件加工業已形成較大規模。村村有項目,戶戶搞加工,是全鎮個體私營經濟的主導產業。產品分勞保用品和生活用品兩大類,共有50多個品種。其中勞保手套、勞保鞋、生活手套、旅遊鞋等產品暢銷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50多個大中城市。“昌盛皮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皮夾克、馬夾、一步裙等產品遠銷美國、荷蘭、日本、俄羅斯、韓國、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1000多萬元人民幣。其產品在十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上獲“博覽會金獎” 。 1996年3月, 張魯鎮被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為“中國皮件加工之鄉”,同時載入了《中華之最榮譽大典》。

學校

張魯國小(原址為張魯中學,張魯中學併入姚哥莊中學後,改建為張魯國小)
2015年9月27日張魯國小門口2015年9月27日張魯國小門口

主要河流

順溪河
楊柳溝
紀家大溝

轄區地圖

張魯鎮

傑出人士

劉源清,清朝順治六年進士,第三甲第263名,官至歙縣知縣。
喬文蔚,字豹園,本鎮喬家屯人,清朝道光24年進士,第三甲第31名,官至廣東鹽運司運同(正五品)
杜公振,名政興,字公振,以字行。本鎮匡家莊人士,著名醫學家。193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赴德國留學,1939年回國,歷任同濟大學副教授、教授。先生治學嚴謹,學識廣博,參與編寫<<醫學微生物學》
張德修,本鎮代家屯人,畢業於山東大學,現任人民日報社秘書長。
張敬啟,張魯集村人士,原張魯鎮第一位清華大學本科生,曾就讀於張魯中學、高密一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