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莊村(萊城區張家窪街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高莊村隸屬萊城區張家窪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北10公里處,地處平原。東依港里河,西面是開闊的平原,與陶鎮村遙遙相對,南面是郭家鎮,北面是鄒高莊。張高莊村耕地1500畝,村民460戶,1414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高莊村
  • 耕地:1500畝
  • 村民:460戶
  • 人口:1414
村名由來,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張高莊村隸屬萊城區張家窪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北10公里處,地處平原。東依港里河,西面是開闊的平原,與陶鎮村遙遙相對,南面是郭家鎮,北面是鄒高莊。張高莊村耕地1500畝,村民460戶,1414口人。
據《張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張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地勢較高,冠以姓氏,曾名張家高莊,後簡稱張高莊。

歷史沿革

張高莊,張姓人口最多。亓姓居第二位。此外,還有李、呂、魏、車、趙、景、劉、鄭、於等9個姓氏。歷史上張高莊各姓氏之間相互聯姻,團結互助,非常和睦。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鎮裡保·張家高莊。”建國前後,張高莊隸屬口鎮區;1958年隸屬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至1985年,隸屬口鎮辦事處王樓鄉;1985年9月劃歸張家窪鎮管轄(現張家窪鎮改稱張家窪街道辦事處)。
據傳說,清末戰亂頻仍,盜賊蜂起,民不聊生,村民於村東、村西分別建關帝廟一座,內供關帝神像,以求庇佑。西關帝廟在解放初期因長年失修自毀,東關帝廟於“破四舊”時拆除。在張高莊村東北角,鄒高莊村南,原有土地廟一座,由張高莊、鄒高莊和山頭店三村共建。三個村子裡死了人,都要到土地廟“潑湯”。土地廟已於解放初期拆除,不留任何痕跡,但現在村內死了人,仍然到土地廟舊址“潑湯”。這一習俗一直沿襲下來。
張高莊村歷屆村委重視水利建設。1980年後的幾年,大旱,雪野水庫蓄水不足,不能滿足農業灌溉需要。在經過連年的旱災後,張高莊村委自籌資金近6萬元,鋪地下管道400多米,建成北泉揚水站,北泉揚水站灌溉面積達600多畝,使原來“靠天吃飯”的嶺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村里又在村北打大口井一眼,鋪地下管道2000多米,建成“富源”揚水工程,至此,張高莊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水澆。
張高莊歷史上是一個窮村,從民國初年到3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因生活所迫而闖關東的就有30多戶,近百口人。這些闖關東的人散居東北各地。
解放前,張高莊村民也從事一些商業活動。由亓姓先後建起的酒店,油坊,四鄉聞名。也有些人在外村經商,張河清在口鎮北街開的酒店“志興城”,張同街在方下開的饃饃房,就有一定的知名度。
張高莊村民歷來重視教育,早在30年代初,張高莊便與鄒高莊聯合在張高莊村北建一所初級國小。解放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條件越來越好。特別是1983年校改,村里投資4萬多元,推倒所有土坯房,建磚石結構教室12間,並全部換成木質課桌凳,教學條件得以根本改善。現在與郭家鎮合班並校後,原張高莊國小,改為張高莊與郭家鎮兩村幼稚園。“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計有30餘人考取大學。
解放前,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平日比較貧乏,但一到逢年過節,村里便熱鬧起來。男女老少都到街上來,敲鑼、打鼓、踩高蹺、扭秧歌……更有一幫戲迷,找一個寬敞處,搬下幾條凳子吹拉彈唱,自娛自樂……。文革期間,村里以亓法水、張期實等人為首,曾成立文藝宣傳隊,冬天農閒時節,排練節目,春節後在本村和鄰村演出,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有一定影響。
張高莊村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抗戰初期,村里就發展了33個黨員,建立黨支部,並有張錫同、張柱清、亓法利、張汝贊、張景清、張廷樹等30多人參加了抗日隊伍。村里還成立了民兵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反掃蕩,打擾亂、破壞公路、割電線……張高莊村民在抗擊日寇的鬥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大動參”時期,村民積極回響黨的號召,先後有亓法仁,張和、李志篤等20多人踴躍報名參軍,南下作戰。張高莊村民還在人力物力上積極支援前線,村里組織婦女納軍鞋,做軍衣,積極交售軍糧,更有張期俊、張萬祥等多人隨部隊南下,推小車、抬擔架、救傷員、運彈藥……。在埋葬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鬥爭中,張高莊村民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和平建設時期,張高莊村更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祖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中。1955年-1957年,張高莊村民回響國家“開發東北“的號召,計有景業聖、亓文武等51人到東北邊疆地區安家落戶,開荒種地。
相傳,張高莊西泉以西的6百多畝嶺地,原先高低不平,荒草滿地,經張高莊先民世代墾殖,方能種植穀物。但由於地勢西高東低,落差較大,水土流失嚴重,故一直非常貧瘠。70年代張高莊村民深翻整平土地,把600多畝嶺地改造成高標準的梯田,解放初期,他們還在西泉兩旁植楊樹上千株。

發展現狀

張高莊的養雞業起步早,規模大。早在1982年,村民張廷才便利用原張高莊三隊飼養處的房舍,養雞4000餘只,從而帶動起張高莊村的養雞業。現在,數千隻規模的養雞戶達十幾家。近幾年,亓守忠、亓守奎、亓玉華、張正峰等十幾戶建起養豬場,進行規模養殖,每茬上豬百餘頭,每戶年出欄量三四百頭,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1990年前後,養蠶戶也達到近百家,每家一般有一兩畝桑地。
近幾年,村民的商品經濟意識逐漸增強,為增加收入,村民自覺地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姜、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結構的變化,給村民帶來了較大的收益。近幾年,磚瓦房漸多,特別是近年新村規劃出台後,村民紛紛爭蓋居民樓,現已建起居民樓20多座,形成居民樓一條街,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現在張高莊的土地已劃為黃淮海經濟開發區,農田林網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相信張高莊村會有十分美好的前景。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