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霔(1659年—1704年),字帆史,號念藝、笨山、秋水道人,館名綠艷亭,祖籍河北撫寧,移居天津,清代書法家。幼敏悟,工書善詩,精小楷,取法鐘繇、王羲之,草書得張旭神骨。他的隸書直學漢碑,藉以擺脫宋隸之習,是較早提倡碑學的書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霔
- 外文名:Zhang ting
- 出生地:河北撫寧
- 出生日期:1659年
- 逝世日期:1704年
- 代表作品:《帆齋逸稿》、《綠艷亭詩文稿》8卷等
- 字: 帆史
主要作品,古籍記載,
主要作品
著有《帆齋逸稿》、《綠艷亭詩文稿》8卷,《弋蟲軒詩》1卷,以及《讀漢書絕句》、《讀晉書絕句》等。
古籍記載
其人其事鮮為人知,一般文獻或工具書均不載,僅散見於畿輔的地方志及清人詩文集中,主要者有三:
1、龍震的《記亡友張帆史交情始末》曰:
友人張?,字念藝,又字?史,號笨山。其讀書處近水,額曰“?乃書屋”。每見帆影愛之,因又號帆史,復名其書屋曰“帆齋”。本封翁聞予公冢男也,因其伯子方伯公魯庵居長,乃行第二。有弟字念茲,好勇,舉武孝廉。封翁聞予公舊隨其兄光祿明宇公業鹽於長蘆,遂家天津,帆史即天津生也。十二歲時善臨鐘王、石刻,十六時擅詩名。由明經授中書舍人,仍鄉試,累不第,遂不仕,杜門著書。與二三貧士作文字交,一二緇黃為方外友往來,知名之士慕其名而造之,帆史不拒亦不戀也。予先大人與其父聞予公曾同貧賤患難,又同業鹽於長蘆,及張氏昌大,予家亦豐足。予與帆史固世好兄弟也……(二人)相敬愛,或一月一聚,或十日一聚,或一二日即一聚,或連日夜相聚,聚時即覓題吟詩,互相刪較為樂,如此者十二年如一日也。……帆史生於順治十六年己亥八月五日,卒於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六月二日。著詩萬餘首,常畏火劫,乃石匣藏之,曾雲“過五十當刪定也”。豈意生四十六年而即長往乎。……甲申(1704年)十月一日書於姑蘇金閶門外之莊園。[13]
按,龍震(1657~1726年),字文雷,號東溟,天津人。工詩,著有《玉虹草堂詩集》。《大清畿輔先哲傳》卷27有傳。
2、陳儀的《玉虹草堂龍東溟傳》云:
張笨山,名?。兄為方伯,門業甲三津,而笨山蕭然無所與。嘗科頭趿履行街衢,或為車馬客所辟易。居如村舍,自題曰“帆齋”,又營別室於帆齋之右,亦曰“帆齋”。客征其故,笨山曰:“吾所居則帆齋也,既為帆齋,容有常處乎?此帆齋之義也。”因唏噓太息,人皆怪之,獨東溟心知其意。東溟豪氣機敏,踔厲風發;笨山則蕭散恬泊,如山間林下人,取趣不同,而相得歡然無間。笨山草書全得張顛神骨,詩似青蓮,天馬行空,不可羈絡。[14]
按,陳儀(1670~1742年),字子?,直隸文安(今河北文安縣)人。張霔之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進士,授編修。雍正年間任京東營田觀察使,營田於天津,築圍開渠,沿海灘涂盡變良田。《清史稿》卷291有傳。
3、嘉慶十年(1805年)的《長蘆鹽法志·人物》載:
張霔,字念藝,號笨山,撫寧人,移居天津。幼敏悟,工書,擅詩名。由歲貢生官中書舍人。……著有《?乃書屋》、《弋蟲軒》、《星閣秦游》諸集。[15]
以上所言信而有徵,可知張霔(1659~1704年),祖籍撫寧(今河北撫寧縣),因父張聞予、伯父張明宇為長蘆鹽商,遂居天津。他出身豪門,由貢生官中書舍人。鄉試不第,遂絕意仕進,杜門著書。居若村舍,粗頭亂服,如山間林下人。
張霔12歲時善臨鐘王、石刻,尤工草書,得唐代草書大家張旭神骨。梅成棟云:“先生書法逸古蒼勁,人以為寶。城內‘無量庵’額三字系公手書,過者無不仰羨,後為僧換去。”[16]其書法墨跡極罕見,所幸河北省博物館藏有一幅草書軸,系紙本,縱117厘米,橫29厘米。文曰:“‘洗盡二王惡札,得書中三味’語,莫認作顛話。”署款“張霔書言”,款下鈐白文“張霔之印”,右上角鈐 “家在孤竹國中” 長方形朱文印(圖一○)。其語似出自《海岳志林》“徽宗命元章書《周官》篇於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17]意思是說書法要從二王的窠臼中掙脫出來,有所創新,才能發揚光大。米芾,人稱“米顛”, 張霔秉性與其有相似之處,書之,當有其思想與目的,或是闡明書學主張與觀點,故此軸寫得縱橫豪邁,酣暢淋漓,有高視闊步、旁若無人之慨,恰如劉熙載所言:“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18]這是所見張霔唯一的書法作品,亦是傳世最早的天津書法家作品,頗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