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照

張雙照

張雙照,1935年11月出生,湖南省石門縣磨市鎮人,九三學社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雙照
  • 出生地:湖南省石門縣磨市鎮
  •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
  • 信仰:中國共產黨
人物簡介,人物歷程,事跡,

人物簡介

張雙照,1935年11月出生,湖南省石門縣磨市鎮人,九三學社成員。湖南省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兼財經委員會委員。2013年4月從湖南大學退休。
張雙照

人物歷程

1、張雙照國小畢業後即輟學回家務農。1949年1月經鄉鄰介紹赴澧縣劉姓人家做童僕,後隨其輾轉經海口乘船赴台灣。
2、當時台灣當局已實行全境戒嚴管制,劉氏夫婦經在台任職的同學出面擔保獲得入台許可,張雙照則改名劉從吾以劉家“侄子”身份隨從入台。
3、1952年私自將戶口遷出,並正式向劉氏夫婦提出辭職。獲準後離開劉家,在台北市大街小巷兜售“愛國”獎券數月,解決了基本生存問題。
4、1953年春夏之交,報考聯勤總部台北地區電話管理處話務員,筆試合格,但複試時人事主管以未達到法定工作年齡為由拒絕錄取。後經張雙照向電話管理處處長岳揚(湖南邵陽人)面陳個人處境,方獲特準錄用。在話務工作之餘,報名參加補習班,用九個月的時間修完了國中文化課程,並得同鄉幫助恢復了張雙照的原名。

事跡

1961年大學畢業,張雙照應考台灣地區“甲級稅務人員特種考試”,名列前茅。爾後在軍中服役一年,擔任空軍航管大隊嘉義分隊少尉行政官,主管人事年度考核和財務開支審核工作。1963年參加新進甲級稅務人員上崗培訓,結業後被分配到台灣省財政廳稅務處。旋選調至財政廳廳長辦公室擔任機要秘書,主要負責廳務會議的記錄、財政工作報告和年度省預算籌編報告的起草、各種文書資料的收集處理等工作。1965年秋受派參加“實用經濟學研習班”(SeminarforAppliedEconomics)學習16周,全面掌握了台灣經濟資源整體狀況。
1968年春,張雙照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台灣省公教人員公費留學考試。6月辭去財政廳職位,經托福考試及格後,於1969年夏秋之交前往美國喬治亞南方大學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班學習兩年,其間曾積極支持台灣留學生髮動的“保釣”愛國運動。在美獲悉已年逾古稀的父親尚在人世,孤身一人生活艱難,頗感須略盡孝道,遂於1971年暑期提出申請,經我國駐加拿大大使館報請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由美國經加拿大並繞道法國、義大利、巴基斯坦等國回歸祖國大陸定居(1971年9月6日《人民日報》、美國《紐約時報》以及1984年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史大事記》等均作了報導或記載)。回國後曾受到周總理等中央領導的關懷和褒獎,但也因觸犯台灣當局的“反共動員戡亂條款”而被列為“叛亂通緝犯”,時達20年之久,直至1991年6月才由台灣高檢署正式撤銷通緝令。
回國後初任湖南師範學院外語系教師,1980年調湖南財經學院財政系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財稅研究所所長等職,2000年調湖南大學會計學院任財政學教授。在湖南財經學院工作期間,曾於1985年被評為優秀教師,並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先後赴德國漢諾瓦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做訪問研究。為了適應教學和科研需要,張雙照先後發表財稅、金融、企業管理、兩岸關係等領域的論文、譯文、調研報告或研究報告等數十篇,獨著了《資本主義國家財政》、《資本主義財政學》等教材,其中1990年6月出版的《西方稅收概論》一書,曾被上海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學院、內蒙古財經學院等多所財經院校作為教材採用。
除學校的本職工作外,張雙照還先後兼任了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資本主義財政學》課程統一命題工作編審、湖南省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市場經濟法制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農村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僑務法學會顧問、湖南省海外聯誼會理事、湖南省台胞聯誼會副會長、湖南省台胞聯誼會顧問、湖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常務理事、湖南省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等學術或社會職務。1984年當選為長沙市西區人大代表,1986年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委員,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及來華定居專家學者待遇。系湖南省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兼財經委員會委員。
1990年至1994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2000年至2002年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在擔任湖南省政府參事期間,張雙照除了參加地方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等相關課題的調研外,還於1994年專就“如何加大地方財稅改革力度促進湖南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根據分工與協作的原則劃分各級地方政府的事權、制定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根據統籌兼顧原則由財政建立統籌轉移支付制度、實行複式預算制度最佳化支出結構”等建議,受到了省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重視。
2003年1月,張雙照連任三屆的湖南省人大常委一職任期屆滿,同年4月從湖南大學退休。縱觀一生,張雙照生於大陸,長於台灣,中年從美國回歸祖國,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兩岸的土地和人民有割不斷的感情,有生之年將繼續密切關注兩岸關係的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願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