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
抗戰勝利後有幾年隨家人遷廣州。少年時代曾拜師習武,研習道家理論。後來到香港華人書院讀書,1962年入
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畢業後在香港任職一年,赴美留學。1969年獲美國柏罕楊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又轉
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系,1971年獲碩士學位。1974年起任美國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
在香港讀書時就開始在《
華僑日報》青年生活版發表詩與散文,在正大曾與
王潤華等人和組星座詩社,用筆名翱翱常在報刊發表作品。196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第三季》、1980年改名張錯,詩風也有較大變化。所作長詩,浮游地獄篇》系描述華工苦力船的史詩,曾獲1982年十報文學獎。詩集《雙玉環怨》亦曾獲獎。
近年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黃金淚》,蒐集大量史料,記述里第一代華工在美國的生活。
他談自己的寫詩體會說:“在開始的時候,我寫作常常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後來有一度時期,我對民眾、對集體開始有所關心…… 我覺得集體裡面非得有某種集體關懷才克,才能得到文學的和諧。”
著作書目
第三季(散文集)1964,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工公司
過渡(詩集)1965,台北星座詩社
死亡的觸角(詩集)1967,台北星座詩社
鳥叫(詩集)1980,台中創意社
當代美國詩風貌(評論)1972,台北環宇出版社
翱翱自選集 1976,黎明
從木柵到西雅圖(散文、評論)1977,幼獅
洛城草(詩集)1979,藍燈
錯誤十四行(詩集)1981,時報
永不消隱的餘韻(散文選集)1982,時報
雙玉環怨(詩集)1983,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黃金淚(報告文學)1985,時報;增訂本,1985,香港三聯;1986,花城
春夜無聲(詩集)1988,漢藝
從莎士比亞到上田秋成—東西文學批評研究(評論)1989,聯經
千曲之島(台灣詩選)編,1987,爾雅;英文版,198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
馮至評傳(英文)1979,美國Twayne Publilshers
翻譯書目
柏德遜(美國當代史詩)1978,黎明
當代美國女詩人詩選 1980,黎明
哈利·馬丁遜詩選1982,遠景
詩選
《山 居》
默默淘米煮飯,
再把捲心菜一刀切了,
山居的日子,
就是如此的斷然與無聞,
粗茶與淡飯。
日子是無聲的,
所以言辭顯得笨拙了,
山居是無人的
所以禮儀也疏忽了。
天氣凜寒的山嶺,
清晨推窗,
有雪,佳。
去夕,暮色強掩夕陽,
無妨。
為什以要等到最好的詩才讀它?
為什麼是愛情,
就必須有兩種身分,
一種名分?
「懷著滿空的感激與期盼,
來給你光芒與溫暖,
我私下忖量,
矜持的你,遙遠來奔,
是多么矛盾而困難的事,
你必定曾反覆推敲──
要來或不要來,
要見或不要見。
雖然我是如何珍惜每一刻的過往,
如何期盼每一刻的將來,
可是現在羞赧的你,
卻掙扎不安於
如何反悔一個承諾。」
「為什麼你深沉的嘆息
總帶著長長的怨懟?
為什以你欲言又止的神色,
總帶著女兒夢幻一般的眼神?
為什麼有愛情,
千萬不能發生在兩個城市?
千萬不要在國破山河的時代,
而懷著孤臣孽子的遺恨?
為什麼你直等待我悠長的滄桑,
猶如等待那最好的詩人,
才選擇了我?」
可是在無數學府冷漠的傍晚,
推門出去是好冷清的手勢!
是夜竟仍不知道已經是夜,
是孤獨仍然不斷害怕孤獨──
哀傷於孤獨,
而甚至拒絕孤獨!
舉目茫然四顧,
滿地是喧譁飛舞的落葉,
就是沒有一個人在身邊,
把左手圈向你右邊的手臂,
於是風在簌簌的響,
雨在淅淅的下,
你在踽踽低首而行,
沒有人注意你,
沒有人尊敬你,
沒有人認識你,
你是無數飄落楓葉的一片,
血漬嫣然,
你是中國心中的一陣隱痛,
流落在下,
而把一切歸諸於命數的秋天,
好像這就是哀樂的中年,
而華夏的晴朗春日,
永遠等待下一代的年輕人。
正如每人也一度曾新鮮過,翠綠過,
並且急不及待地把枝椏伸向青天,
可是這已是楓印時期,
「是孤獨,
永遠都是孤獨。」
你喟然而嘆,
然後雙手把衣襟拉緊,
消失在倉皇的夜,雨,及風。
《柳葉雙刀》
癸亥年冬,余偶於西部「槍展」中購得柳葉古刀一雙,大喜欲狂,愛不釋手;流落異鄉多年,此刀與我,一見如故,頗有故舊相逢,執手相噓之意,是蓋余雖「槍展」常客,然獲此刀,實可遇而不可求也。寒夜瀝雨,孤燈撫刀,遂得此詩。
今夜我倆該如何追溯彼此的身世?
我縱有千言相詢,
你亦無片言以對,
孤燈之下,
你默然裎裸以示,
以刀鋒的波濤,
以及無法彌補的崩缺,
一節無法入史的軼事,
國家大事,
江湖恩怨,
都盡在不言之中了。
然則我倆底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