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興

張道興

張道興,男,漢族,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專職畫家,當代著名畫家、書法金石家,一級美術師,享受政府津貼,自幼喜愛書畫,擅中國畫、書法及篆刻。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全國書法展和國外書畫交流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道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滄縣
  • 出生日期:1935年4月
  • 職業: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專職畫家
  • 主要成就:國家一級美術師
  • 代表作品:《茶嶺春》等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繪畫藝術,特點,技法,人物心得,“泛飛白”,“加分說”,“硬邊意識”,“占邊意識”,“中醫說”,個人作品,獲獎情況,作品賞析,《海的容顏》,《大秧歌》,《兒子》,其他,畫家建議,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張道興,男,漢族,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第三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書法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友聯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創作院創作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多次擔任全國、全軍美展評審。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畫,並且特別愛畫。擅中國畫、書法及篆刻。創作繼承傳統,力求創新。畫風自然古樸,巧拙相間,嫻雅含蓄。
 張道興 張道興

主要經歷

1935年4月出生於河北省滄縣。
1992年批准享受國家政府津貼。
1950年於三野特縱特科學校參軍。
1962年任軍委炮兵政治部文化部文化幹事、創作員。
1962年以來,美術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全國書展,並多次獲獎或為國家收藏。其中國畫作品參加全國第四至十屆美展、中國畫展、中國畫人物畫展,參加紀念香港回歸中國藝術名家展及北京首屆、第三屆國際美術雙年展。參加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新文人畫展》等國外交流展。書法作品參加全國二至九屆書展,首屆篆刻展,二十世紀書法名家大展等。
1983年任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創作員。
1990年在香港舉辦“張道興中國畫新作展”。
1991年在中國 畫研究院舉辦“張道興中國畫新作展”。
1994年在馬來西亞舉辦“張道興書畫燕尾服”。
1995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張道興書畫展”。
1997年在澳大利亞參加新南威爾斯洲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新文人畫展”。

繪畫藝術

特點

海是畫家張道興吟詠的永恆藝術母題,也是迴蕩在畫家心間永不散去的歌。
張道興(照片2)張道興(照片2)
海在張道興筆下,顯得豐富多彩。它脫去了概念化的套路,而具體化為人與海的關係,並上升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同一,進而展示出一種時代氣息,一種全新的美感形式,一片激情洋溢的詩意。
總觀張道興的作品,我們注意到貫穿其創作始終的便是那種海洋般的詩意情懷;那種大氣、直覺、靈動與美感的表達都反映出畫家對生活、人生、歷史、世界的敏銳感受能力。在張道興的作品《歸晚》、《海的容顏》、《趕海》中,人為的表現與環境的氣氛渲染及筆墨的運用等,都見出一種詩化的藝術綜合能力,在點、線、面及色彩交響的節奏韻律中,分明感受到畫家心靈深處激情奔涌與詩意情懷的碰撞和思想情感火花的閃爍。在他的筆下,海作為自然的象徵,顯現出中國藝術傳統那種不是出於摹仿而是心靈體悟的意象性特徵,因而給畫家的藝術帶來了多姿多彩與耐人尋味的風範。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張道興形成了自己的筆墨方式與符號特點,質言之,是重表現、重意象、個性鮮明的水墨藝術原則。在這一原則下,文軒畫廊推薦畫家自由驅動筆墨、色彩,使其本體美感得到獨立昭示而又相互和諧匹配,並構成以筆墨意韻為主要美感的圖式效果。
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取法北碑書法用筆、宋元山水畫皴法及金農書法的筆墨特點,並從中領悟點、線、面的力度、個性、韻味,形成了方峻奇厲的筆法個性,使他的線極富表現性又具綿長柔韌、樸拙方正、內聚外放的特點。他常用方筆、側鋒組織線的節奏並加入“斧劈”般的皴法,使點、線、面、色結合完成人物造型與氣氛渲染,並以重墨的鋪染形成跳躍性,調整張力,使之在重法度、講筆墨的前提下,趨於灑脫而獲得自由,見出靈性。
在點、線、面、色的完美結合中,重現著一種新的抒情方式和審美價值,以對大海母題的盡情表現,構築了張道興的繪畫美學,在法度與自由之間,畫家使我們相信那裡存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

技法

張道興的作品風格鮮明,自成一家。書畫印三位一體,相得益彰,恰到好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稱於畫壇。縱觀其繪畫歷程,以80年代中期為界,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業餘習畫和專業創作。50歲以前打基礎,60歲前後出成果,堪稱大器晚成。他早期的作品,淡雅素淨、畫面簡練,多以青年女子入畫,如《月上歌墟》等,女孩子們結伴出行,打理生活,找尋屬於她們的快樂。畫家認為,“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生活中一切物質的、實際存在的東西作精神和情感的真實轉換與傳遞”。以他那般善良淳樸的平民意識,與勞動者休戚與共,深情地謳歌《勞動者壽》 ,希望其作品能為他們帶去一份快樂、一份祝福。那淡淡的筆墨,儒雅的線描所構成的一幅幅生活畫面,把我們帶進閒適祥和的生活情趣中,留連忘返,陶乎其樂。讀過這些早期作品後,我曾對畫家說,就這么畫下去也行,也是一條路子。道興老師點頭稱是。但他卻中途易轍,畫風陡變。早先,他對筆法的了解很含糊,認為筆法只是為著造型需要,沒想到線在造型以外還有獨立地位。
後來,他著重研究了金農和吳昌碩,從其線條、筆法中獲得啟發。金農的作品從頭到尾貫以方筆,渾厚老辣。吳昌碩則以金文篆書入畫,線條舒展活靈、力透紙背。筆法不同,則作品面貌絕然不同,可見筆法是實現藝術個性化的基礎。基礎符號不同,決定畫面效果不同,一如建築,草木結構、磚瓦結構還是鋼混結構,決定所建房子的質量不同。
他的變法由書法引起。他自小寫帖,以臨摹顏體為主、中鋒為主。有了求變、創新的要求,轉而看了許多墓誌、魏碑,嘗試改臨碑銘,且一改而為方筆,並把這一筆法帶進國畫創作中,書畫互動,以筆法帶墨法。這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發生於80年代中期。概括起來,畫家重點做了兩件事:一是筆法改變,變中鋒為側鋒;二是調整色彩,入俗出俗。借鑑民間的木版年畫、壁畫、剪紙、彩瓷等藝術樣式中對色彩的運用,以此入俗,紅黃藍綠,大塊著色,直接入畫,中間很少過渡色。通過色彩反差,強化視覺效果,過渡則靠飛白的大量使用來實現,破解單一色塊容易產生的堆積感。黃色以及粉紅、粉綠、粉紫等色彩,少見於傳統國畫,而於生活卻易於表現鮮亮的一面,貼近本土及百姓情感要求,為民間藝術所大量採用,用以表現節日的喜慶氣氛、豐收的繁忙景象。中國畫講的是點面線、黑白灰,墨分五色,著色要力求淡雅。對民間藝術的吸收與中國畫的特定要求乃是一對矛盾,入俗容易出俗難,筆墨很差,流於形式,單憑色彩套用難以建立起新景象,倒跟民間藝術沒有區別了。

人物心得

“泛飛白”

道興老師堪稱“點子大王”,經常冒出一些奇異新穎的想法。有一天他對利軍說,“我要刻個閒章,刻上飛白或泛飛白。寫意畫要提倡多用飛白、推廣飛白”,故曰“泛飛白”。用飛白過渡,用飛白拉動透視效果。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張道興(照片3)張道興(照片3)

“加分說”

全面提升繪畫的綜合品質,一如體操評判,上槓下槓多少分,托馬斯盤旋多少分,綜合起來才是運動員的最終得分,一個動作失手,往往前功盡棄。美術創作也是這個理,必須統觀全局,重視全面修養。造型能力加20分、筆法出色加20分、構圖得當加20分、素描過硬加20分、黑白灰加20分、色彩加20分,各門相加,總和超過100分,缺失一項,失去的將不止20分。

“硬邊意識”

中國畫以文人畫占據主導,講究乾濕濃淡,一筆三漸。在宣紙上反映現代工業題材,反映大炮鋼鐵現代裝備,傳統文人畫模式難免蒼白。引入界畫,強化硬邊,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占邊意識”

古人作畫,功夫用在畫心上,往往四周放空,以求疏朗。受潘天壽作品啟發,張道興強調畫滿、畫實、不留邊角。同時多用飛白,調節畫面疏密,使之滿而不塞,雍而不堵。

“中醫說”

中醫用藥,貴在因人而異,配劑適量,方可藥到病除。作畫也是此理,點線面、黑白灰須通盤把握,恰當運用,方可收到最佳效果。

個人作品

出版有《張道興書畫集》、《張道興畫集》等。中國畫創作的代表作品有:《茶嶺春》、《讓路》、《不盡長江滾滾來》、《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春雨江南》、《喜鵲叫喳喳》、《茅山聽雨》、《兒子》、《待發》、《大秧歌》、《歸晚》、《海的容顏》、《海上的風》、《綠風》、《托起生命》等。

獲獎情況

作品《愛因斯坦的故事》入選全國科普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不盡長江滾滾來》參加全國美術作品選展,《腳踏著祖國大地》參加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展和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美術作品展覽,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並獲1986年第二屆解放軍文藝獎。
張道興(照片4)張道興(照片4)
中國畫《讓路》獲慶祝建軍55周年美展優秀獎;《腳踏著祖國大地》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藏於中國美術館;《喜鵲叫喳喳》獲中華杯中國畫大獎賽三等獎。書法作品曾入選第一、二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一屆篆刻展,全國第二、三屆書法篆刻展,並獲北京“振興中華”書法賽二等獎;《歸晚》獲首屆全國中國畫展三等獎,《兒子》為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覽獲獎作品,書法作品參加二、三、四、五、六屆全國書展等。

作品賞析

《海的容顏》

《海的容顏》,作於1998年。畫面截取海邊灘涂一角,停泊的漁船旁歇著幾位老漁民,超脫閒淡,一身輕鬆。人就是這樣,成熟了也便平靜了,哪怕面對喧囂的海浪,一樣安之若素,不復喟嘆。那滿臉皺褶與海浪的紋理有什麼不同嗎?海的容顏其實是人的容顏,蒼老卻不乏活力,雄沉正由於歷盡滄桑。海是不朽的,總在波濤聲中延續其生命之吟唱。人也是不朽的,生活被傳宗接代的鐵律拉成一條直線,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來者。畫面正中部位被畫家精心安排了一個身著開襠褲的娃娃,是為點睛之筆,沒有這個娃娃,畫面也許就直白了、一般了。放一個娃娃進去,作為主題性創作便有了靈魂和特定的精神指向。生命在延續,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延續。長輩們的生活歷程即將結束,而希望的太陽正待升起,他們終其一生的辛勤回報都在這個娃娃身上,新潮的吊帶褲、溜圓的小屁股,小狗似地在長輩們中間鑽擠著,大海、漁船還遠著呢,但總有一天,生活的擔子要落在這孩子肩上,長輩們的路他還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嗎?除了墨,這幅作品只用了一種顏色:硃砂。用於船體和孩子的開襠褲。

《大秧歌》

《大秧歌》 ,作於1995年。畫家在題記中寫道:“大秧歌,京城一景,參與者多為老年男女,濃妝淡抹,鑼鼓聲聲,極為投入。”畫面中人頭攢動,喜氣洋洋,場面紅火熱烈。畫家善用飛白,虛實相間,儘管人群紮成堆兒,卻並無壅塞感。尤其敷色,畫家一反常規,大肆渲染,青綠紅黃橙藍紫,幾乎應有盡有,極盡鋪張。彩扇綾鍛,花團錦簇,節日氣氛,無以復加。人們為誰歌為誰舞呢?答案是對改革開放政策的真摯謳歌,反映著畫家對小平理論在中國大地開花結實後的由衷讚頌。
物質的色彩落實在宣紙上,所要表達的卻是精神層面的狀態。河北蔚縣的農民畫乃至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之所以強化色彩、鋪張色彩,因其直接取材於節日的服飾、氣氛。貧瘠苦澀的日子並不能泯滅勞動者的和平理念和生活熱情,畢竟還有節日、還有希望。正是普通勞動者的這種情感基調,構成我們民族的樂觀主義精神。一個藝術家,深入生活只是過程,如何反映生活才是目的。道興老師所以醉心於借鑑民間藝術,也因其色彩從積極的方面反映生活真實,與其內心感受相一致。
無論《海的容顏》還是《大秧歌》,還是《趕海》、《喜鵲叫喳喳》等眾多成熟期的作品,無一不是國畫園地中的新品、上品、精品,畫家以其筆法之創新、敷色之膽識,乃至謀篇布局之匠心獨具,贏得業內、行家認同,並逐漸為社會所接受。其實踐再次說明,惟有創新,才有出路。

《兒子》

《兒子》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已初具規模,以方筆側筆組織線的節奏,以跡近方筆的皴擦,表現意象的剛健清新,以筆法帶動繁簡濃淡的對比,突出主體人物的顯明位置,以頗似顏字結體的飽滿寬博的構圖和靚麗跳躍的色彩,強化孔武有力的視覺張力和簡明輕快的節拍。以方筆為主的誇張造型,更彰顯了人物的雄勁寬厚和大氣。張道興的以書入畫,是不斷發展的。90年代後期,他偶然見到印在日曆上的米芾書札——《清和帖》、《臨沂使君帖》和《值雨帖》,發現其中有些字寫得極黑、黑到成團,成面,從而誇大了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黑折疏密對比,不僅如此,米芾還把漢唐“飛白書”作為一種表現因素,使乾筆渴墨出現於一字之間或數字之中,發揮聯繫映帶作用。此後,張道興便刻了“造黑、造白、造飛白”一印,有意識地在繪畫中照此辦理,從而強化了畫中筆墨的構成意識,強化了藝術個性。

其他

《水兵的色彩》(1991)和《鬧海》(1992)顯現出他對色墨對比的積極探索,但側重於純度較高的紅、黃、藍、白、黑色塊的平面經營,以及濃色與乾墨的對照,這種濃艷的裝飾色彩雖然遮蔽了水墨的靈活,但仍表現了眾志成城嚴陣以待的肅穆,或滿載歡樂乘風破浪的激情。兩年後的《高蹺戲文圖》,已在彩旗的掩映下,極為成功地以明亮跳躍的粉彩和乾濕水墨的構成,表現出歡快的生活氣息。

畫家建議

張道興對年輕畫家的建議:創作需要一種狀態。先要在技術上進行訓練,打好基礎之後,進入自主創作的自由狀態。這種狀態就高於一般的技術狀態和創作狀態。進入這種自由的狀態,就會出好作品。技術用到好處,就會滲透精神、品格、情感,就不是純技術的東西。畫家一下筆,就應該有精神含量。

人物評價

成功的借鑑應是多元的、立體的系統工程,以防顧此失彼,力求相得益彰。畫家對民間藝術及傳統文人化的筆墨成就實行嫁接,強調筆墨的人格化、品質化、情感化、精神化要求,達到出俗的目標,實現畫面形態與內容涵蓋的完美統一。張道興性情溫和,寵辱無驚,極其平常、平和地生活於我們大家之中,彬彬有禮,不事聲張,得一個綽號叫”張老道“。道者,事物的一般規律也。把握規律方能成竹在胸,安身立命。他於哲學上所下功夫,恐不亞於在宣紙上付出的勞作。哲學是大智慧,造就大手筆。
仔細想來,後天所學固然重要,性格、性情一樣重要。性格決定命運,而修養可以改變命運。性格如水,流淌在日常平凡的時光里。有一回筆者觀摩一大批名家聯袂作畫,場面很大,及到一幅丈二匹脫稿,眾人首推道興老師執筆題款,他則一讓再讓,到底讓與另一位名家。事不大,印象深,當時的情形一直留在腦子裡。
一個近70歲的人怎么可以如此精力充沛,富有朝氣。交談中,張道興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辭彙叫”狀態“,生活狀態、精神狀態、社會狀態、筆墨狀態等等,而尤以精神狀態為首要。作為畫家,不同的精神狀態一定會在畫面中有所表現。而狀態有賴於調節,這就迫使畫家一定要深入生活。從大院到大海、從機關到基層,來來往往,年復一年,在走動中捕捉靈感,在換位中接受教育。
張道興不喜張揚,而50年來,他在中國人物畫創作上可以說是成就斐然。自第四屆全國美展以來的歷屆全國美展和首屆中國畫展、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展,都有他的作品參展。《不盡長江滾滾來》、《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春雨江南》、《茅山聽雨》、《兒子》、《待發》、《大秧歌》,以及近作《海的容顏》等頗具影響的作品,表明他在藝術觀念和繪畫語言的探索上總是與時俱進,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面貌。
張道興多才,繪畫、書法、篆刻皆有成就。如今,年過古稀的張道興,在藝術的生涯上,又開始了創新。他說,在今後的日子裡,他要在筆法、書法和畫意上有所突破。
張道興是一位潛心藝術、性格平和、生性淡薄的人。他的座右銘是”千方百計淡化環境,千方百計強化自己“。丹青之路雖如苦旅,筆墨書寫的卻是快樂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