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道洽(1205~1268)字澤民,號實齋,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進士。曾從
真德秀學。歷廣州司理參軍,景定間為池州僉判,改襄陽府推官。五年卒,年六十四。生平作詠梅詩三百餘首。有《實齋花詩》四卷(《千頃堂書目》),已佚。清吳允嘉抄《南宋群賢小集》中存《梅花詩》一卷。事見《桐江集》卷一《張澤民詩集序》、《瀛奎律髓》卷二○。張道洽詩,據《瀛奎律髓》卷二○及《宋百家詩存》等書所錄,去其重複,合編為一卷。
北宋詩人林逋,晚年隱居杭州西湖,過著所謂的“梅妻鶴子”的清閒日子,很被一些知識分子所推崇。他的詠梅詩更被捧到天上,似成千古絕唱,無人能企及了。如王十朋所說:“暗香和月入佳句,壓盡今古無詩才。”但慕名去讀他的集子,發現他的詠梅詩不多,最著名的那首,也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聯而己。《蔡寬夫詩話》說與下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太不和諧了。明代的王世貞乾脆說下聯這樣差的東西,就像小孩子的塗鴉。而好的這一聯,還是從江為那裡抄來的,江為原句為:“竹景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不說“疏”和“暗”,卻把“竹”和“桂”的神態全寫盡了,只是沒人吹捧湮沒無聞罷了。把它移寫梅花,總覺與季節、環境不太配,如《陳輔之詩話》說更像詠野薔薇。
其實,宋以梅為國花,愛梅詠梅的詩人很多,開化詩人張道洽一輩子愛的就是梅花,詠梅詩之多之精,遠遠超過林逋,生前所寫,不下三百首,流傳至今的有近百首,稱他為“梅花詩人”更是當之無愧。不過,由於選詩的人太懶,往往隨便拎簡單的搪塞,給人的印象就不全面了。我最初接觸的張詩是《嶺梅》,北師大出的《歷代四季風景詩三百首》也選了,就這么四句:“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應接都不暇,一嶺是梅花。”評註認為詩寫得婉轉含蓄,我看不然,明明是坦直的詩,差不多和廣告一樣,這也是最初對張詩不以為然的原因。
後來有機會拜讀他的全集,印象馬上全部改觀,怪不得方回說即使陸游、劉克莊也要甘拜下風了。五言如“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有月色逾淡,無風香自生”、“常留雪中看,遮莫鬢邊橫”、“
雪屋人家好,霜橋野岸橫”,七言如“已枯半樹風煙古,才放一花天地香”、“暖回窮谷春常早,影落寒溪水也香”、“絕知南雪羞相併,欲嫁東風恥自媒”、“三點兩點淡尤好,十枝五枝疏更佳”、“百年幽樹古香淡,數個疏花春意深、“壓盡園林千萬蕊,只消籬落兩三花””等等,都可圈可點。方回評論張道洽詠梅詩認為,“縱說橫說,信口信手,皆脫灑清楚,他人學詩三五十年未易及也。”
只可惜如詩人所嘆息的:“百餘年樹未為古,三四點花何限春。欲折一枝無處贈,世間少有識花人。”這或許也是詩人的夫子自道吧。張道洽雖然年過三十即中進士,出道較早,人也很隨和,但不知溜須拍馬,所以一直沉淪下僚,即使同鄉也不照顧他,龍遊人馬天驥還戲弄了他一回。張道洽長期抑鬱,最終因飲酒過量,一醉而逝。不過正像他神往的梅花一樣“吹落風檐到死香”,一生有所愛好,有所寄託,有所發現,有所感悟,也就行了。
結緣龍頂茶
在端平三年(1236年)孟秋,廣州參軍張道洽奉旨回故里榮祭祖先。張參軍一行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兼程到張村。因慕大龍山芽茶之名,張道洽擇日又啟程前往大龍山。一行行至齊溪大龍山,已是口渴舌苦,人困馬乏,正欲尋訪憩息,恰遇一位小僧迎面而至。小僧手執佛珠,低頭朝張道洽一行念道:“阿彌佗佛,善哉,善哉。‘龍頂潭’方丈命小僧前來迎取張參軍到寺內憩息片刻。”張道洽一行即隨小僧拾級而致“龍頂潭”。張道洽舉目瞭望,只見潭中水柱四溢,周圍栽滿茶樹,滿山古木參天,煙雲漫空,山風陣陣,花香溢人,頓感疲乏即消,心曠神怡,飄然欲仙。乍一望,依山面潭的石屋寺前,方丈及眾僧侶已擺開茶桌、茶凳侍候,張參軍沿曲徑而至與方丈相互道謝謙讓過後入座,方丈便命僧侶泡茶、奉茶呈張參軍一行。
此時,三位眉清目秀的小僧侶一同出列,彬彬有禮地向張參軍一行鞠躬致意後,便將茶具一字擺放在茶桌上,然後亮相茶具、滌器溫杯、再行置茶。小僧侶先將錫罐里緊直挺秀、色澤翠綠的茶葉取出放在“茶則”中讓眾客觀賞片刻,再用竹勺分別投入茶杯,提起銅壺向杯內注入少許開水,加杯蓋略燜。爾後,小僧侶掀開杯蓋,再次手執銅壺向杯內注水。只見小僧心神專注,壺高水急,手法細膩,壺嘴三上三下,水柱銀珠成絲。口念“神龍三注水,恩澤百姓,造福萬民,阿彌佗佛”。沖好茶蓋上杯蓋,僧侶就將茶水送到張參軍等人面前,奉謹用茶。
張道洽手捧茶杯,剛一揭開杯蓋,杯內徐徐飄出一股幽蘭清香,沁人心脾;喝上一小口,便覺醇鮮爽口,回味甘甜;細觀杯中,淡綠色的茶芽浮現有序,芽尖聚水面而徐徐下沉於杯底,宛如蓓蕾初放,栩栩如生。張道洽拍案叫絕:“神奇,真乃形美、色美、香美、味美四美俱全的深山佳茗。”方丈見張道洽一行興致極好,便彬彬有禮地向張道洽講述了發掘“龍頂潭”和創製“文士茶藝”的經過。原來方丈是江西三清山來的,某年雲遊到此,一日黃昏到潭中洗鐵鋤而觸及潭底硬物,挖掉浮土見是一塊形如磨盤的大青石,用鋤鬆動青石,就有水從石縫向外溢出,並聽到隆隆水聲從遠而近,突然間“轟隆”一聲巨響,千斤大石變成碎片,被潭中噴出的水柱衝出九霄雲外,隨即煙霧瀰漫,好似青龍騰空繞潭向方丈頻頻點首謝意。瞬間,煙霧聚集一團向東方飛去,從此潭內常年泉涌不絕,大旱不涸。於是,方丈就依山搭起石寺定居潭邊,起早貪黑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蠶桑茶樹,操度法事。由於潭水澆灌山下萬頃良田,百姓們就稱此潭為“龍頂潭”,所產茶葉也稱其為“龍頂茶”。
張道洽自從在“龍頂潭”看了茶藝表演,品過“龍頂茶”,又聽了“龍頂茶”的來歷後,於是和大龍山的“龍頂茶”結下了深厚的情緣,而終身嗜好飲用“龍頂茶”。張道洽雖然為官在外,每年都要家人從齊溪大龍山採購“龍頂茶”來飲用,並在賦梅花詩前,務必要沏上一杯“龍頂茶”美美地品賞一番後才提筆灑墨。
梅花詩作
嶺梅
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
應酬都不暇,一嶺是梅花。
照水梅
照影寒溪水,溪中水也香。
佳人臨寶鑑,自作壽陽妝。
朔風吹石裂,寒谷自春生。
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轉清。
園林千樹禿,籬落一枝橫。
佩芷兼懷玉,悠然見此兄。
池州和同官詠梅花
苔封鶴膝枝,流水繞疏籬。
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
風流無俗韻,恬澹出天姿。
霜月娟娟夜,吾今見所思。
池州和同官詠梅花
半枯頑鐵石,特地數花生。
迥立風塵表,長含水月清。
屋頭寒嶺瘦,門外小溪橫。
萬里今為客,相看如弟兄。
池州和同官詠梅花
疎疎竹外枝,短短水邊籬。
南雪若相避,東風殊不知。
蘭荃皆弱植,桃杏總凡姿。
坐嘆逋仙遠,清宵費夢思。
池州和同官詠梅花
不帶吟詩癖,緣何太瘦生。
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
格外宮妝別,天然畫軸橫。
涪翁太多可,喚作水仙兄。
池州和同官詠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