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江

張路江

張路江(1962-)油畫藝術家

中央美院油畫系老師

現居:北京

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藝術新聞網·藝術教育論壇專欄主持

中國油畫學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路江
  • 出生日期:1962
  • 職業:油畫藝術家
  • 代表作品:<牛仔> 
學歷,展覽概況,作品集,策展人推薦理由節選,媒體報導,作品圖冊,

學歷

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畢業,獲學士學位。
張路江
1988年至1992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二工作室任教。
1992年至1994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獲碩士學位。
1995年至2001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油畫系基礎部副主任。
2001年至2006年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副教授。

展覽概況

1989-2007主要藝術活動:
1989年:廣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牛仔> “廣州美術學院教師新作展”廣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吃喝玩樂在廣州> “窮邦子畫展”,展出作品在《畫家》當代藝術專刊上發表。
1990年:北京·民族文化宮。<靜物> “紀念梵谷逝世百年油畫展” 廣州·組織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繫到廣州美術學院講學活動。 主持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與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兩系留校作品交流展”。
1992年:廣州·“首屆油畫雙年展”參展作品發表在《中國油畫》92年2期。1993年:北京·中國美術館。<清晨> 參加“當代油畫邀請展”。
1994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享受><頓悟><我需要有人來推我一把> “碩士研究生畢業作品展” <黑衣少女>、<走下樓梯>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北京·中國美術館。“94新鑄聯杯油畫精品展” <孩子的世界>獲銀獎。作品由中國中央電視台收藏。
1996年:北京·中國美術館。“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生日>《美術》1996年11期發表。
1997年:北京·中國美術館。<享受> “走向新世紀,中國青年油畫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當代學院素描邀請展” 展出作品獲學術獎。天津·平津戰役紀念館。參加大型室內壁畫<勝利交響詩>創作組,創作並製作平津戰役紀念館大型壁畫(60m×5m)。1998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新作展”,<兄弟>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夢>在《畫廊》雜誌中發表。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98’北京市青年油畫家邀請展” <家園>在台灣《雄獅美術》上發表。
1999至2000年:<我的世紀,我的同胞,我的兄妹> “油畫家紙上作品展”。先後在瀋陽、長沙、上海、昆明等地巡迴展出。參展作品在台灣《美術家》雜誌上發表。
2001年:北京·環宇精典畫廊。“第二回北京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油畫邀請展”
2002年:北京·中國美術館。<風雨松更青>中國油畫學會主辦“小型油畫精品展”。韓、中建交10周年紀念,韓國現代具象美術協會與中國油畫學會契約展。北京·中國美術館。<準備開始>第九屆全國美展。
2003年:北京·中國美術館。<風雨長城>中國油畫協會主辦第三屆中國油畫展。2004年:廣州·廣州美術館。<大黃昏>第十屆全國美展優秀獎。作品被浙江美術館收藏。並於05至06年先後在日韓巡展。舊金山DA畫廊,《觀望》小風景展。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活色生香》組畫(共32張)參加畫廊中央美院造型學院教師作品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初春-老樹》參加“第二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主辦中國油畫學會中國畫研究院 李可染基金會。北京 中國美術館《準備開始》參加“大河上下-新時期中國油畫回顧 展”。主辦中國油畫學會。新加坡亞州國際藝術展。
2007 《表情》個展 新北京畫廊。
2010年 《子龍爸爸的小樓》個展 廣州時代美術館
2011年 廣州第四屆三年展參展藝術家 ——《日常敘事的尊嚴》獨立展廳 廣東美術館 策展人楊小彥
2012年 張路江的景觀現場-《地王》的誕生 個展 中央美院、炎黃藝術館主辦 策展人:范迪安、余丁。

作品集

《表情》
《日常敘事的尊嚴》

策展人推薦理由節選

日常敘事的尊嚴 ---推薦張路江的緣由
楊小彥
張路江對發生在珠三角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關注,他發現,在油畫本土化的背後,其實包含著兩個要點,一是觀看方式,二是物像表達。觀看方式重要的是要去除以攝影式的圖像為代表的構圖規約,回歸一種原初的觀看,一種真正與個人相關的肉眼的發現。物象表達是讓物像的原初品相回歸春自身,並由此而去引發一場藝術領域關於物象表達的視覺騷亂,並在物像方面,而不是個人審美想像方面,建立起日常敘事的尊嚴。
藝術家的實踐具有樸素性,用對生活世界的日常關注頂替審美的想像性矯飾,本身就是一種新的美學。而發生在藝術現場的嚴重混亂是,一旦慣習的藝術理論的進入,不管它是現代性的還是傳統文人畫式的,日常敘事的樸素性與生活世界的表象特徵往往會被弄得蕩然無存。這是橫阻在解釋與實踐之間的人為障礙,既遮掩了實踐的氣質,又讓誤解成為正常。我一直反對這一對藝術現場日常實踐的理所當然的解釋,比如說,要在張路江的日常敘事中尋找與現代性的內部關聯,或者相反,論證其中的民族傳統的因素,從而建立對其作品的理解框架。我現 在的問題是,能否不要這一框架,因為我強烈地意識到,只有這樣一種現象學式的態度,才能讓油畫本土化表達的原初狀態自然呈現,從而為社會所認識。結果是,作品的樸素品相就上升為一種觀看的尊嚴,一種對物像的由衷的投入,一種肉眼的經驗式建構。逃離開以往過多地糾纏在油畫藝術上的真真假假而又不得要領的理論爭辯,本土化表達才成為可能。顯然,這是張路江的目標,一種源自實踐而不是言說的目標,也是廣東珠三角這一塊南蠻之地,以及呈現在這一土地上似乎無法入畫的混亂表象吸引這位北方畫家的內在原因。藝術基於這一內在原因而自立,藝術家也因這一自立而特立獨行,最後,藝術,這裡說的是油畫,也因這一特立獨行而彰顯本相,現代性自在其中,無須言說。顯然,這就是實體化的尊嚴,即是日常敘事的尊嚴和日常觀看的尊嚴,更是日常表象的尊嚴。

媒體報導

《Hi藝術》、《藝術界》、《雅昌藝術網》、《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精品生活》等

作品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