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贊元

張贊元

張贊元(1883—1939),甘肅寧夏人,早年赴日本法政大學留學,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中國同盟會會員在大雁塔召開會議,決定重陽節祭掃民族祖先軒轅黃帝陵墓,公推張贊元撰寫祭墓文啟。辛亥革命前夕負責陝西中同盟會西安地區工作,致力於壯大中國同盟會組織,掌握新軍、會黨工作。聯絡組織新軍於1911年10月22日在西安舉義,打響了北方反清第一槍。洪憲改元與井勿幕等組織討袁軍反對復辟帝制。1919年在三原,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秘書。1920年任陝西靖國軍總指揮署秘書長。1931年被任命為中華民國陝西省政府委員,兼任陝西通志館《續修陝西通志稿》監修。1932年被國民革命軍駐榆陸軍第八十六師聘為參議。1933年再次被任命為陝西省政府委員。1937年4月被委任為陝西省政府參議。1939年9月15日在西安病逝,終年5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贊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39年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日本法政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張贊元,甘肅寧夏人,山西巡撫張煦幼子,清末留學日本,日本法政大學畢業,中國同盟會會員、陝甘同盟會支部事務,《夏聲》雜誌主要撰稿人。特別是1907年與郭希仁執筆撰寫同盟會祭黃帝陵文,組織多省中國館同盟會會員及民主革命積極分子密祭黃陵而永載史冊。作為中國同盟會陝西分會西安地區負責人之一,致力於壯大中國同盟會組織,掌握新軍、會黨工作,於1911年10月22日,聯絡組織新軍在西安舉義,打響了北方反清第一槍。辛亥革命成功後擔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部秘書、總指揮署秘書長,榆林鎮守使井岳秀部參議,中華民國陝西省政府委員、參議等要職。在昏暗衰弱的清朝末年和血雨腥風的民國時期,追隨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于右任先生,致力於掃除專制政權,建立共和國體,追求和平、民主及民族中興,為辛亥革命在陝西乃至全國的發動、組織和成功,為民主、共和事業,為陝北以及整個陝西的建設和發展,殫精竭慮,淡泊名利,終其一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物生平

張贊元,字翊初,甘肅寧夏府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人,生於1883年(清光緒九年),客居長安,遂家焉。其父張煦,1853年(清鹹豐三年)癸丑科進士。長期在刑部、貴州任事,前後三十餘年,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貴州鎮遠府知府、貴陽知府、貴東道等職,擢陝西按察使,調廣東布政使,遷山西布政使,再升陝西巡撫、湖南巡撫和山西巡撫,所至頗有政績。
張贊元幼承家學的薰陶,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東渡日本留學,入東京法政大學專攻法律專業。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並制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宣告誕生。在這種革命形勢的推動和影響下,1906年秋,留日學生也在東京創建同盟會陝西分會。它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匯集成全國規模的洪流,做了組織上的準備。中國同盟會陝西分會召開大會時,參加會議的約20人,有井勿幕、趙世鈺、宋元愷、白秋陔、張季鸞等,曾經先後入會的還有張贊元等。因張贊元與井勿幕關係密切,冬,他們又籌組同盟會陝甘支部,由張贊元負責該支部事務。這標誌著張贊元已經接受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從名宦顯貴之後走上封建專制主義叛逆的道路,這種政治選擇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1907年重陽節前,中國同盟會陝西分會在大雁塔召開會議,決定在重陽節祭掃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陵墓,藉以表示驅除韃虜、復興民族的決心,會議推舉郭希仁和張贊元起草祭文。
10月15日(農曆重陽節),井勿幕、張贊元、李仲特、焦子靜、吳虛白等以及四川、廣東、山西、甘肅等省在陝的同盟會員20餘人喬裝前往橋山黃帝陵,仿“慕親會”供奉佛祖“達摩”的儀式,與祭者跪伏祖先陵墓之前,向祖先上香,獻酒畢,恭讀祭文,其中有“誓共驅除韃虜,光復故物,掃除專制政權,建立共和國體,共赴國難,艱巨不辭”,實現“以紓生民之苦,以復漢族之業”的目的。當時人人落淚,有的嗚咽流涕,有的放聲大哭,祭後各人面容好像都有無限心事。可見,祭文的生動與感召力是不容低估的,郭希仁與張贊元二人的宣傳鼓動作用,功不可沒。
1908年2月26日,陝西留日學生在日本東京創辦《夏聲》雜誌,月刊。終刊於1909年9月25日,先後出版共九期。為《夏聲》撰稿的主要有井勿幕、張贊元、茹欲立、張季鸞等十餘人。其實力相當雄厚,組織分工比較周密。《夏聲》雜誌主要宣傳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及其社會政治學說,揭露清政府暴虐統治和賣國投降的罪行,聲援國內愛國民主運動,提倡自辦實業,要求收迴路礦利權,大力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並堅決主張採用革命手段推翻滿清黑暗統治政權,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因此,深受廣大愛國民眾的熱烈歡迎。《夏聲》和同盟會在陝西的革命活動有著至為密切的關係,“初皆以《夏聲》雜誌為總樞”,《夏聲》成為同盟會陝西分會往來於東京、陝西之間的紐帶,更便於進一步溝通思想,加強互相聯絡,從而把許多革命力量融合為一體,極大地推動了陝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進程。
1909年冬,張贊元與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焦子靜等人在西安麗澤館召開秘密會議,共謀推翻滿清王朝大舉。
1910年初夏,井勿幕在涇陽柏氏花園召開同盟會陝西分會會議,決定在西安由郭希仁、張贊元、李桐軒、錢鼎等領導,主要任務是擴大中國同盟會的組織力量,力爭儘快掌握新軍,為西安起義取得成功創造條件。
1911年3月,景梅九與白逾垣在北京創辦《國風日報》,它是一份革命性很強的報紙。在初創時期,張贊元等就為該報紙籌集經費,出主意,撰寫文章,抨擊清王朝黑暗統治,其政治影響頗大。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了第一槍。10月22日,同盟會革命黨人領導新軍與哥老會在西安起義,拉開了北方各省起義的序幕。張贊元“躬與辛亥光復之役”,參加並負責起義的有關工作。
張贊元“性耿介,不合流俗”。中華民國成立後,“以服官從政為可羞”,“退居讀書”,研習碑帖,“與郭希仁往來尤密”。
袁世凱攫取大總統職務後,在英、日等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加強獨裁統治。1915年12月,更悍然宣布於次年元旦廢除民國紀元,改為洪憲元年。井勿幕與張贊元組織討袁軍,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仍稱大總統。6月6日,袁世凱在廣大人民的唾罵聲中死去。北洋軍閥從此開始內訌的局面。
1917年5月,陝督陳樹藩加入北洋皖系“督軍團”,公開投靠皖系軍閥。9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發動討伐段祺瑞的護法戰爭。
1918年1月,胡景翼等組建陝西靖國軍,發表檄文,倒陳(樹藩)伐段(祺瑞)。8月,應胡景翼等人邀請,于右任從上海回陝,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9月18日,胡景翼在渭南被陳樹藩所執,囚禁於西安。1919年初,張贊元等獲悉井勿幕遇害的訊息,由西安趕赴三原,參加陝西靖國軍的工作,任總司令于右任秘書。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起。皖系失敗,段祺瑞於19日辭職。27日,依附皖系的陳樹藩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迫於形勢,釋放胡景翼。8月,胡景翼回到三原,任陝西靖國軍總指揮,劉允丞擔任顧問,張贊元擔任署秘書長。胡景翼和于右任合作,利用暫時的和平時機,實行開明政治,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賑濟災民,興辦水利,振興渭北。張贊元運籌帷幄,貢獻良多。
1921年夏,直系閻相文督陝,陳樹藩南逃。8月下旬,閻相文自殺,馮玉祥接任陝督,極力分化瓦解靖國軍。為保存實力,9月底,胡景翼取消靖國軍,受直系改編為陝西陸軍第一師,任師長。張贊元也隨即離開。
嗣後,應陝北鎮守使井岳秀的邀請,張贊元被聘任為參議。井部被改變為駐榆陸軍第八十六師,任師部參議,作為井部的高級代表負責內政、外聯,處理相關事務。1929年4月5日(清明節),井部在南門外三義廟內磔殺逃將張雨庵,將張割舌、剜眼、剝皮、剖腹挖出心肝、割腎、斷足,手段極其殘忍,張贊元非常氣憤,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才將張雨庵屍體收拾掩埋。
張贊元學問優長,文字功底深厚,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楊虎城對他十分器重。1931年1月1日,陝西通志館遵章改組,張贊元被聘為《續修陝西通志稿》監修,使得該書順利完成,為後人了解研究陝西省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1933年6月7日--1937年2月26日,張贊元擔任陝西省政府委員。他與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友情甚篤,協助邵力子做了大量工作。
1934年秋,《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回榆林為其父謁墓、立碑,被張季鸞稱為“同學至友”的張贊元,以陝西省政府委員的名義負責接待事宜,與井岳秀等出城二十里相迎。入城時,受到空前的歡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作為陝西省政府要員,張贊元憂心忡忡,焦慮萬分,十分關注事態的發展,力促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共同對付日本侵略者。
1937年4月,孫蔚如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時,張贊元被任命為陝西省政府參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張贊元堅持民族大義,反對日本侵略,表現了一個中國人的氣節。
1938年,日軍頻頻對西安進行瘋狂轟炸,梁府街(今青年路)36號張公館柴房被炸,為安全計張贊元遂將家眷安置在張氏祖上購置的戶縣宋村宅地。
國難當頭,張贊元焦心灼慮,日夜操勞。1939年9月15日(八月初三日),終因積勞成疾,在西安病逝,享年57歲,翌年夏初,被厚葬於西安南郊鳳棲原(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東韋村之東原)其父張煦墓旁。張贊元有子二:長子張謀(貽謀)、次子張凱;有女二:長女張榕(榆陽)、次女張琦(慧珠)。
張贊元出身名門,幼年失怙,十三歲喪父,在寡母親章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在同父異母的長兄張體元的相助下,在父親朋友的支持下,出國留學,從一個名宦顯貴之後成為封建主義的叛逆者。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以兼濟天下的胸懷,以不甘人後的精神,終其一生,艱巨不辭,追求著自己在祭黃帝陵文中提出的“驅除韃虜,光復故物,掃除專制政權,建立共和國體”的政治主張和“以紓生民之苦,以復漢族之業”的政治理想。終其一生,始終如一,踐行者他在祭黃帝陵文中提出的“絕不自私利祿,絕不陷害同仁”的誓言。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他和井勿幕、于右任、郭希仁、井岳秀、胡景翼、景梅九、張季鸞、高季維、高又明、楊虎城、張學良、邵力子等一大批志士仁人社會名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視他為智囊,“一代賢達郭希仁”視他為密友,“報界宗師”張季鸞視他為“至友”,井岳秀、邵力子視他為“賢內助”……
張贊元俠肝義膽,為人豪爽,“又是同志中最富情感的人”。他常常將自己的家財用於革命,資助同志,而自己卻時不時窮困潦倒,借錢度日。1911年初,他出資和黨人在北京創辦《歲華旬記》,3月,又相助老同學景梅九將其擴版改為《國風日報》。他出主意寫文章又籌錢。難怪景梅九後來說:“若當日無翊初,即無旬記,無旬記,即無國風,無國風,我們革命必不能那樣進行順行,所以我對於維持國風的諸友永懷不忘,而對於助成旬記的翊初更有韓信遇漂母的感想。如今是我們千斤報漂母的時候了……”。
張贊元幼承家學,深受傳統文化浸淫,工於文章,早在日本留學時就開創性地嘗試用小說反清,後來又被公推撰寫著名的祭黃帝陵文,除了一些檄文、文告外,流傳於今的還有受邀為同志彭季強撰寫的《彭君季強墓志銘》,作為名篇收錄於《西北革命史徵稿》。
張贊元受家父薰陶,酷愛書法,長於漢隸。曾撰有《崧生師長像贊》,還受邀為由沈尹默撰文于右任書丹的《彭君仲翔墓志銘》題簽,可見其書其人非同一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