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豪夫

張豪夫

張豪夫,作曲家,先後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院。1982年畢業後,曾任中國廣播藝術團專職作曲家。1997年被聘為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1998年錄入英國劍橋世界音樂名人錄,2002年榮獲比利時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兩項作曲獎。

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吐故納新,不斷探索,用音樂作品向歐洲以及世界各地介紹中國音樂藝術,用五線譜這種國際的音樂語言傳播中國文化,是張豪夫不斷追求的目標。

基本介紹

  • 本名:張豪夫
  • 畢業院校西安音樂學院 、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 、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院 
  • 代表作品:第一交響曲《聖詠長安》 、嗩吶協奏曲《大漠長河》 、天上青海 、《琴-簫》 、《二人台》 、《陰-陽》 
  • 主要成就:英國劍橋世界音樂名人錄 
    比利時政府授予PrixDarche Freres獎 
    比利時皇家藝術研究院作曲獎 
    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終身教授 
  • 職業:作曲家 
  • 職稱:音樂學院教授
  • 職務:比利時文化部藝術委員會委員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主要作品,出版圖書,社會活動,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張豪夫出生於中國古城西安。少年的張豪夫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學習過竹笛小提琴鋼琴,後因練琴過度導致手指受傷而改學作曲。1977年中國剛剛恢復高考,一直在陝西從事民間音樂整理工作的張豪夫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1982年畢業後,曾任中國廣播藝術團專職作曲家。期間,他曾數次榮獲全國性專業作曲比賽獎和影視音樂創作獎。1987年,35歲的張豪夫主動放棄了國內穩定的崗位,身揣200美元來到比利時,隻身踏上留學之路。他先後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院。人地兩疏、語言障礙、經濟拮据……跨出國門的艱辛可想而知。憑著西北漢子特有的堅韌,他多年奔波於布魯塞爾和巴黎之間並順利完成了學業,在1992年同時獲得兩院的作曲畢業證書。
一架鋼琴,一盞孤燈,陪伴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就在這種孤獨而充實的生活中,一個個優美的音符從他筆尖悠悠流淌而出。1992年至1994年,張豪夫經嚴格挑選,進入著名的法國巴黎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現代音樂研究院,研究現代音樂創作。

演藝經歷

張豪夫1997年被聘為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是能在歐洲如此高規格音樂殿堂立足的唯一一位華人。他的作品在歐洲多國及加拿大、中國、日本等地的重要現代音樂節中演出,深受好評。1998年被錄入英國劍橋世界音樂名人錄。2002年他榮獲比利時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兩項作曲獎。
張豪夫有三個身份: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比利時文化部藝術委員會委員。在歐洲高等音樂學府成功立足的華人可謂鳳毛麟角,張豪夫靠的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時間的移動》、《黃昏》、《琴-簫》、《流水人家》、《天上青海》、《大漠長河》等作品享譽中歐音樂界。他嚴謹、勤奮的學術作風,以及堅持原創的精神得到歐洲人的認可和尊敬。

主要作品

第一交響曲《聖詠長安》
嗩吶協奏曲《大漠長河》
大提琴協奏曲《天上青海
雙鋼琴而作的《陰-陽》
《第三弦樂四重奏》
長笛鋼琴而作的《二人台》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張豪夫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0年9月
《天上青海》是201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豪夫。

社會活動

多年來,張豪夫幾乎年年回國講學,2002年和2005年,西安音樂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相繼聘請他為客座教授。2007年5月,張豪夫帶著他的作品參加北京現代音樂節

獲獎記錄

1982至1987年任中國廣播藝術團專職作曲家,曾數次榮獲全國專業作曲比賽獎和影視音樂創作獎。1990年他的《時間的移動》為大型管樂隊與打擊樂而作,榮獲法國勒阿佛爾第四屆國際作曲比賽第一名。同年12月《黃昏》為大提琴與管弦樂隊而作,榮獲義大利羅馬第十三屆國際作曲比賽優秀獎。2002、2006年《第二、第三弦樂四重奏》、和鋼琴曲《雲林山水》分別兩次榮獲比利時皇家科學文學藝術研究院作曲獎。200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授予他Prix Darche Frères創作獎,獎勵他在作曲領域的傑出貢獻。2014年他被評選為比利時著作著作權協會首屆Sabam Awards四位優秀作曲家之一。2016年為比利時第7屆安德烈-迪茂爾蒂世界鋼琴比賽創作必彈鋼琴曲《冷月無聲》並專門設立該作品的單項演奏獎。

人物評價

張豪夫深愛著自己的故鄉,在那裡有著肥沃的民間音樂土壤和歷史的厚重感,有無數動人心弦的戲曲和民歌。當年他曾到過陝北採風,曾經聽過一位陝北民間老藝人的演唱,其聲音並不優美,甚至略帶沙啞的嗓音,但他用的是心聲和情緒打動人的,張豪夫感受到這才是民間音樂中強大生命力。因此,張豪夫在作品中時常運用西方音樂的新技法,融合民間音樂里那些閃光的靈魂,創作出很多大氣磅礴、感人至深的樂曲。比如,為嗩吶與樂隊所作的《大漠長河》的創作理念也是獨具匠心,其配器手法新穎獨特,音響效果令人動容,又融合了濃厚的西北民族風格,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聽眾。
藝術是沒有止境的,深諳此道的張豪夫成名之後仍然孜孜以求,在音樂創造之路上一步步探索。他用“好古”、“敏求”和“變化出”七個字來概括自己的藝術追求。“好古”就是尊重、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以及全人類的精神文明和悠久歷史;“敏求”就是勉力探索;而“變化出”就是建立個性、追求自由。但他更強調,“變”和“新”是否有品位,一定要接受中國文化和民族審美這個試金石的檢驗,經過時間的磨礪和過濾才行。
有著清醒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底蘊,使他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人風格。張豪夫的音樂結合了以東方綜合性思維與西方分析性思維的兩大文化互補的特點,靈活地運用了傳統性與現代性的一切寫作技法,並創造出他自己獨有的音樂個性:抒情性戲劇性的融會貫通。憑著對音樂的執著,張豪夫的音樂才華不斷顯露,他在自己的藝術人生路上且行且吟,漸入佳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