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衛東,男,1967年生。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德國洪堡學者,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現任上海市最佳化與控制軟體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船舶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衛東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黑龍江省大慶市
  • 出生日期:1967
  • 職業:大學教授,學者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主要成就:定量過程控制理論
  • 代表作品:Quantitative Process Control Theory
  • 工作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人物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社會兼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在研項目,科研項目信息,學術著作,論文發表,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86.09-1990.07 浙江大學 科儀系 本科。
1990.09-1993.01 浙江大學 電機系 碩士。
1993.03-1996.05 浙江大學 工控所 博士。

工作經歷

1996.06-1998.05 上海交大 自動化系 博士後。
1998.06-1999.11 上海交大 自動化系 副教授。
1999.12-至今 上海交大 自動化系 教授。
2000.12-至今 上海交大 自動化系 博導。
其中
2003.08-2004.12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 洪堡學者。
2007.04-2008.03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訪問教授。

社會兼職

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過程控制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型控制專業委員會 委員。
1990、1993和1996年於浙江大學分別獲得學士, 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於上海交通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後留校任教, 工作至今。1999年晉升教授, 2000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03-2004年作為洪堡學者工作於德國斯圖加特大學,2007-2008年2007-2008作為訪問教授工作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目前擔任上海市最佳化與控制軟體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船舶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副主任。曾擔任西班牙巴塞隆納自由大學兼職博導、以色列國家基金和羅馬尼亞國家研究發展基金海外評審、國家、上海市和浙江省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創新人才計畫評審專家和國家、教育部、浙江省、廣東省和中航集團科技獎勵評審專家。

主講課程

曾主講IEEE試點班核心課程《控制理論》、本科生核心課程《現代控制理論》、《智慧型控制理論》和《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研究生課程《高級過程控制》和《先進過程控制》,所撰寫的教材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材特等獎。

研究方向

(1) 複雜系統建模、控制與最佳化,(2) 最佳化與控制理論在火力發電、船舶和航空航天領域的套用。

主要貢獻

在學術上提出了定量過程控制的學術思想, 相關成果已總結成英文專著在CRC Press出版; 發表SCI論文90篇,其中29篇論文發表在IF>2的刊物,論文被SCI他引459次,理論成果在造紙、發電、精密儀器和海洋工程等領域得到成功套用。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4所國際知名大學聯合培養中外博士生,培養的博士生中有3人分別於2007、2009和2013年獲得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有1人於2009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 1人於2012年獲得國家青年千人,2人分別成長為中山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另有1人成長為中山大學教授、5人成長為985/211高校副教授。

在研項目

系統建模與控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船舶動力定位自適應控制技術,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控制理論與方法—網路系統的設計、控制與最佳化,NSFC創新群體。

科研項目信息

主持和參加了2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學術著作

《Quantitative Process Control Theory》
Author: Weidong Zhang。
Hardcover: 473 pages。
Publisher: CRC Press (December 2, 2011)。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439855579。
ISBN-13: 978-1439855577。
Quantitative Process Control Theoryexplains how to solve industrial system problems using a novel control system design theory. This easy-to-use theory does not require designers to choose a weighting function and enables the controllers to be designed or tuned for quantitative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indices such as overshoot.
In each chapter, a summary highlight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sults and exercises improve and test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Mathematical proofs are provided for almost all the results while examples are based on actual situations in industrial plants involving a paper-making machine, heat exchanger, hot strip mill, maglev, nuclear reactor, distillation column/heavy oil fractionator, jacket-cooled reactor, missile, helicopter/plane, and anesthesia.
Developed from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research, this book takes a unique, practical approach for efficiently solving single-input and single-output (SISO) and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MIMO) control system design issues for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indices. With much of the material classroom-tested, the text is suitable for advanced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beginning researchers in robust control, and more seasoned engineers wanting to learn new design techniques.

論文發表

1 Zhang,W.D., and Y.X. Sun (1996). Modified Smith Predictor for controlling Integrator/Time Delay Processes, Ind. Eng. Chem. Res., 35(8), 2769-2772。
2 Zhang, W. D., Y.X. Sun, and X.M. Xu (1998). Two Degree-of-Freedom Smith Predictor for Processes with Time Delay, Automatica, 34(10), 1279-1282.
3 Zhang,W.D., and X.M. Xu(2000).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Design for Inverse Response Processes, Ind. Eng. Chem. Res., 39(6), 2056-2061.
4 Zhang,W.D., X.M. Xu (2002). On minimal-order stabilization of minimum phase plants, Automatica, 38(7), 1243-1246.
5 Zhang,W.D., D.Y. Gu, W. Wang, and X.M. Xu (2004).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design of a modified smith predictor for unstable processes with time delay, Ind. Eng. Chem. Res., 43 (1), 56-62.
6 Zhang,W.D., Linlin Ou, Danying Gu. (2006). Algebraic Solution to H2 Control Problems-Part I: The Scalar Case, Ind. Eng. Chem. Res., 45(21), 7151-7162.
7 Wang, Ping, Danying Gu, Weidong Zhang. (2007). Modified Relay Feedback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Describing Function Analysis, Ind. Eng. Chem. Res., 46 (5): 1538-1546.
8Weidong Zhang, Jochen M. Rieber, Danying Gu (2008). Optimal Dead-Time Compensator Design for Stable and Integrating Processes with Time Delay,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18, 449-457。
9 Ou, Linlin, Weidong Zhang, Li Yu (2009). Low-order Stabilization for LTI Systems with Time Delay, 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54(4), 774-787( FULL PAPER)。
10 Alcántara, Salva, Weidong Zhang, Carles, Pedret, Ramon Vilanova, Siguard Skogestad (2011). IMC-like Analytical H-infinity design with S/SP mixed sensitivity consideration: Utility in PID tuning guidance, J. of Process Control, 21(6), 976-985。
11 Wei Zhang, Shihe Chen, and Weidong Zhang (2012). Two-Degree-of-Freedom Controller Design for An Ill-Conditioned Process Using H2 Decoupling Control,Ind. Eng. Chem. Res., 51(45), 1472-1478。
12 B. Sun, W. Zhang, W. Zhang, and Z. Li (2014), “Optimal H 2 Input Load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 Design for Nonminimum Phase Systems Based on Algebraic Theory,” Ind. Eng. Chem. Res.,53(51), 472-478。

獲獎記錄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德國洪堡洪堡學者、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教育部首屆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上海市啟明星/優秀啟明星計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榮獲全國高校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和2項省部級自然科學二等獎等12項獎勵,培養的學生3次榮獲上海市優秀博士生學位論文,9次榮獲Rockwell優秀教師、校優秀教師和校優秀共產黨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6項。曾榮獲全國高校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和2項省部級自然科學二等獎等12項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