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酈食其獻策,張良借箸良策,
酈食其獻策
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謀士酈食其獻計道:“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秦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只得斂衽而朝。”這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誇誇其談,當時劉邦並沒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稱讚,速命人刻制印璽,使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張良借箸良策
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聽,並問此計得失如何。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著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講了起來。他說:“第一,往昔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後封其後代,是基於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時還可以致其於死地的考慮,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
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後,殺了商紂王得到了他的頭顱,如今陛下能得到項羽的頭顱嗎?
第四,武王散錢發粟是用敵國之積蓄,現漢王軍需無著,哪裡還有能力救濟飢貧呢?
第五,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戰正急,怎能效法呢?
第六,過去,馬放南山陽坡,牛息桃林蔭下,是因為天下已轉入昇平年代。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
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無人隨劉邦爭奪天下。
第八,楚軍強大,六國軟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稱臣呢?”
張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時移勢異,因而得出絕不能照抄照搬“古聖先賢”之法的結論。尤其重要的是,張良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掖手段,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使分封成為一種維繫將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張良鞭辟入裡的分析,較之昔日請立韓王,處心積慮地“復韓”的思想認識,顯然是一個飛躍,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頁。難怪1700年之後,還被明人李贄情不自禁地讚嘆為“快論”。
張良借箸諫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致輟食吐哺,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為爾後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不能不承認,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