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善,男,漢族,中寧縣恩和鎮人,民國5年(1916年)生。1935年國中畢業後,隨堂兄張致和赴北平求學,入私立大同高中。年底,因參加“一二·九”運動被學校開除。此後留在北平自修,並參加了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青年團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時與甘寧青三省同鄉自治會(黨的外圍組織)發生關係,經常閱讀進步書刊,受到很大啟發。
基本介紹
- 本名:張致善
- 出生地:中寧縣恩和鎮
- 出生時間:1916年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國籍:中國
人物事跡,獲得榮譽,
人物事跡
1937年又考入弘達學院,“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返回家鄉。 1937年秋,張子華奉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之命,來寧夏與馬鴻逵談判未成,回家探親。期間,與張致善見面深談,勸其赴延安參加抗戰。1938年3月,張致善和同學孔慶善一起到西安。經八路軍辦事處伍雲甫介紹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4月入黨,不久到中央組織部黨訓班學習,結業後分配到抗大一分校工作。同年冬,一分校挺進晉東南,任一支隊二隊指導員。1939年春,敵人掃蕩晉東南,張致善領導三個學員中隊開展游擊戰。冬,抗大一分校遷移山東,任一分校五團保衛股長。1942年至1944年,任山東軍區濱海支隊二十七團政治委員。
1945年9月,根據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山東軍區濱海支隊挺進東北,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張致善率部沿瀋吉線北進,在山城鎮包圍敵人,迫其全部投降。不久,海龍、輝南等縣相繼建立了人民政權,百里之內,國民黨地下軍全部逃散。1946年3月,部隊奉命攻打四平,張致善時任團政治處主任,帶領突擊營攻堅,身負重傷,一月後第二次攻打四平,帶傷回團參戰。戰後被授予工作戰鬥模範,榮獲勇敢獎章一枚。
1948年11月,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東北人民解放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張致善所在的部隊改稱第十三兵團三十八軍一一四師。在遼瀋、平津兩大戰役中,三十八軍都是主力部隊,張致善英勇作戰,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平津戰役結束後,四野奉命南下,解放了長江以南大片土地,從湖南一直打到雲南。滇南戰役結束後,部隊奉命回到湘西執行剿匪任務。湘西大部分是山區,地方工作任務繁重,他們就以桃園為中心,一面剿匪,一面幫助地方開展工作,建立政權,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受到湖南軍區嘉獎。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三十八軍是最早渡江參戰的部隊之一。當時張致善任軍後勤部政委,和部長龐坦直密切配合,保證了前線的糧彈供給和傷員運送,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三十八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十分突出,在第二次戰役進行中的1950年12月29日晚,三十八軍各部先後將敵分割,並與南逃之美第二師、二十五師及南韓李承晚第一師展開激戰。其中尤以三三七團龍源里戰鬥和三三五團松骨峰、雙龍里地區的戰鬥最為激烈。兩個連基本都打光了,但是完成了任務,堵住了敵軍。傳誦一時的魏巍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就取材於這次戰鬥。30日下午6點前後,三十八軍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向各被分割包圍之敵發起猛烈反衝擊,到第二天上午,美二師主力和二十五師,李承曉第一師及土耳其旅已大部被我所殲。據初步統計,三十八軍擊斃、傷、俘1萬餘人,繳獲各種火炮近390門,坦克14輛,電台61部。戰後,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親自起草通報,傳令嘉獎三十八軍。通報的最後是一個口號:第三十八軍萬歲!從此,“萬歲軍”的美譽,全軍皆知。停戰回國後張致善改任副師長,1955年升任三十八軍副參謀長,同年國防部授銜大校。
獲得榮譽
張致善曾多次受勛:1953年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195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解放勳章。1976年離休,197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