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潮(張義潮)

張議潮(唐朝將領)

張義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議潮(799年-872年),一作張義潮,沙州敦煌(今甘肅敦煌)人。中國唐朝後期將領,領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脫吐蕃貴族統治的首領。

張議潮出身沙州豪族,自少有大志。大中二年(848年),他乘吐蕃內亂之機,率眾驅逐沙州的吐蕃鎮將,自攝州事。此後一二年間,他修治兵甲,且耕且戰,收復甘、肅二州。大中三年(849年),秦、原、安樂三州和石門關等七關人民,在唐軍的配合下,也擺脫吐蕃統治,以其地歸唐。隨後張議潮遣使向唐廷告捷,使者於大中五年(851年)抵達長安,唐宣宗授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此後逐步收復河西各州之地,派使者攜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圖戶籍入朝。宣宗於沙州置歸義軍,授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鹹通二年(861年),張議潮率蕃漢軍收復涼州。鹹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鶻首領仆固俊再擊敗吐蕃,以西州歸張議潮,使吐蕃勢力被徹底逐出河西、隴右之地,此後“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次年,張議潮入朝,拜右(一作左)神武統軍,加司徒。自此留居長安,以兄子張淮深繼守歸義軍。累封南陽郡開國公。鹹通十三年(872年),張議潮逝世,獲贈太保

張議潮收復河西諸州,並加以大力經營,推動漢族先進文化在當地的傳播,促進當地社會的發展,同時使河西走廊暢通無阻,這對於加強西北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別名:張義潮、張義朝
  • 所處時代:唐朝中後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沙州敦煌
  • 出生日期:799年
  • 逝世日期:872年
  • 主要成就:驅逐吐蕃,收復河西
  • 本名:張議潮
  • 官職:歸義軍節度使,右(左)神武統軍,司徒等
  • 爵位:南陽郡開國公
  • 追贈:太保
人物生平,身陷暴政,沙州起義,河隴歸地,加強守備,歸朝逝世,為政舉措,經營河西,團結各族,宗教政策,歷史評價,人際關係,後世紀念,史料索引,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身陷暴政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沙州(今甘肅敦煌)。敦煌張氏世代為沙州州將,是敦煌的鼎族豪宗。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邊防虛弱,吐蕃逐步蠶食了包括沙州在內的河西諸州。從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曆十一年(77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建中二年(781年),堅守多年的沙州也失陷。陷落後的河西人民慘遭吐蕃的蹂躪,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年老體弱者遭到殺害,有的被“斷手鑿目”,然後被拋棄。人民日夜思歸唐朝。
在張議潮成長的歲月里,親身經歷了吐蕃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他的憤怒。有感於吐蕃統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張議潮同情人民疾苦,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被宦官邊令誠陷害的著名將領封常清十分崇敬,曾親筆抄寫過《封常清謝死表聞》。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張議潮手抄一首《無名歌》:“天下沸騰積年歲,米到千錢人失計。附郭種得二頃田,磨折不充十一稅。……舞女庭前厭酒肉,不知百姓餓眠宿。君不見城空牆框,將軍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衂惶處,打賭段芋花如柳絮。海燕泥欲作巢,空堂無人卻飛去。”

沙州起義

《張淮深碑》中記載到,張議潮在沙洲“論兵講劍,蘊習武經”,他認為“吐蕃之運盡”,於是“誓心歸國,決心無疑。”為此,他開始積蓄實力,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如:
  • 敦煌的名門望族,如索氏、張氏、李氏等。這些家族人丁眾多,他們在張議潮起義和收復河西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 佛門僧徒。河西高僧洪辯雖以高深的佛法被吐蕃看重,被授予了“知釋門都法律兼攝行教授”的職位,但他“遠懷故國,願被皇風”,所以盡力幫助張議潮收復沙州。西域佛教極盛,教徒數量龐大,廣大的僧徒在百姓中有很大的號召力,在這些僧人的感召之下,對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
  • 豪傑義士。如後來張議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閻英達(又稱尚延心)等,都是當地著名的豪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