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村(山西省侯馬市高村鄉張王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侯馬市高村鄉張王村,位居我市最西邊,西與新絳縣狄莊,南與新絳縣官莊(中村北)相鄰。晉禹公路從村東北而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侯馬市
  • 電話區號:0357
  • 面積:274平方千米
  • 人口:1923(2000年)
村名來歷,歷史,人口分布,地圖信息,

村名來歷

清乾隆《新修曲沃縣誌》.山川記載:“縣西四十里,汾曲東岸一帶村莊,高阜處皆以‘望’稱。有南峰望、北峰望、南平望、下平望、張望等望。邑人游隴者一去數十年,其家人憑而望之,冀其急早歸寧也。西岸屬絳州太平。”因“望”與“王”諧音,張望村則逐漸叫作張王村,這即是張王村名的來歷。
關於張王村名的來歷,據張王村邵金奎院內保存的一通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修廟碑記,還有另一種說法。此碑記載:“沃治之西十里許,囗之北,汾之南,與絳囗囗鬱鬱蒼蒼者,右張王村,張村居其北,王村居其南,中有囗王高…崗也。因歲之遽,碑碣囗囗弗知連自何囗,歷來傳聞興北寺囗立囗其寺碣,系大唐鹹亨之年囗村居民以來有因疾癘治歿者及囗人明莊無一人存於張村以南,因並其囗曰張王村,原建者孤廟後續殿之東…”。此碑文雖殘缺不全,但可粗認:張王村原由張村與王村兩村合併而來。這與村民相傳張王村名是由張王兩姓氏而來大致相似。此碑文還可看出:遠在1320多年前的唐鹹亨年間(公元670—674年),張村與王村尚未合為一村時,就有人在這裡居住。

歷史

清光緒年間,張王村屬曲沃縣西賀里;民國十七年屬曲沃且三區。張王時有119戶,男344丁,女303口;2000年,張王有485戶,1923口人,耕地215公頃,人均收入3082元。
據張王村劉景順同志講,現村民董殿祥家北房門下所存放的一通“修城工完欠銀碑”記載,張王村城牆始建於“清康熙十五年五月”,“拾柒年工竣未成,八月淋雨四十八天…四十載不能復新”,“清康熙五十五年春”又開工建設而成。
據張王村劉景順同志記憶,張王村過去有北門、南門、東門和西北門。北門上書“汾水捧翠”,南門上書“嵋澮呈祥”,東門上書“旭日始旦”,西北門上書“公侯干城”。張王村的形狀,當地人稱為龜形:原村北的堡子是龜的頭,村堡子北面的隆福寺是顆明珠,村外圍四個角上的四個廟宇是龜的腳,村北堡子里的兩眼水井是龜的眼睛。

人口分布

張王村趙姓人家,最早是由聞喜縣裴柏村遷居來的,而聞喜裴柏村趙姓人家的根祖趙信,是由侯馬程村遷居去的。
張王村劉姓人家,是光緒六年從新絳西柳泉村遷居來的。而新絳縣狄莊、西柳泉村劉姓人家,是從襄汾縣南高村的劉家遷去的。
1947年侯馬二次解放後,於1948年張王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張王村土改工作隊隊長是張炎。
趙振寰:字培圻,清道光年間張王村人。例授儒林郎布政司理問。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張王村辦義學,除村民應擔負的捐銀外,他又義捐了11畝多地。原村北廟(今張王村蘇百萬家)院內,現存放著村民為趙振寰所立的“施設義學地畝糧數碑”一通。
趙國柄:清朝年間張王村人,曾任福建南平縣丞。在任期間對因貧困交不起糧稅者,捐廉代輸,深得民心。離休後依舊樂善好施。
耿天順:張王村人,1921年生,1941年參加革命,曾任昆明軍區後勤部副政委,副軍級幹部,已離休多年。
劉永順:張王村人,“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奔赴延安,在賀龍部下工作。解放後,在國防科委從事國防科研工作。離休後現居於天津。
文振強:張王村人,曾任曲沃縣政協主席、曲沃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退休後居於曲沃。
劉景順:張王村人,1929年生,1948年參加工作,1949年入黨。他從事教育工作42年,擔任過中心校長、聯合校長,完小校長。1960年,被授予“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光榮地參加了北京召開的全國體育、衛生、科學、教育群英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89年,劉景順同志的事跡被錄入臨汾地區教育系統《人物誌》。1990年離休。他回村後,積極從事編寫村史的工作。近年他雖身患疾病,仍不遺餘力地努力完成他的未競事業。
張王村是侯馬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耿德順同志的故鄉。
張王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深化農村改革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穩定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主導產業。他們依託“北方農機超市”現正組建以生產三輪、四輪車的配件為主產品的鑄造集團公司。他們還積極興辦煤焦煉油廠,新開發蓮菜種植面積500餘畝。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現正實施半固定式噴灌工程。近幾年來,張王村發展農村經濟的決心大,步子快,效益明顯。張王村現已成為我市人均收入較高的農村之一。

地圖信息

地址:臨汾市侯馬市一零八國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