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秀,生於1968年9月,國中文化程度,甘肅靈台縣上良鄉楊家莊村東門社人,現為上良鄉向陽建材廠廠長。提起張玉秀,人們皆舉手讚譽,稱她為多面手、女能手、婦女致富的帶頭人。同名的還有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玉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玉秀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8年9月
- 職業:教授
簡介,轉變觀念謀發展,引領相親奔小康,以德育人美名傳,
簡介
2005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十佳產業帶頭人”,2006年被縣婦聯評為“致富女能手”。2006年,她依靠黨的富民政策,籌資建辦了上良鄉向陽建材廠,主要生產建用磚。2007年,全廠擁有職工150多人,年生產量800多萬塊,銷售800多萬塊,年收入90多萬元,年純收入20多萬元。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致富道路,成了該縣農村婦女勤勞致富的楷模。
轉變觀念謀發展
1986年,國中畢業的張玉秀回村務農,兩年後與同鄉青年楊向東結婚,像村中其他姐妹一樣,過上了生兒育女、勤勞操作的農村生活。由於當地人多地少,產業結構單一,家庭收入低,日子過得緊巴巴。為了改變生活狀況,張玉秀與丈夫商量:“我們外出謀生吧,出去闖總比呆在家裡強”。就這樣,兩人把剛出生不滿1歲的孩子交給婆婆照顧,來到山西太原打工。剛到太原時,兩人身上的錢只夠換來兩張車票和兩份椰絲粉條。
在太原打工的時候,他們了解到當地有一個磚廠招工,待遇相對較好。夫妻兩人經過認真協商,雙雙報了名。這是他們在異鄉謀生的第一份工作。雖然磚廠的工作很苦很累,但他們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起初老闆安排張玉秀在戶外整理磚塊,磚廠的工作是多勞多得,張玉秀為了多爭一分工錢,她堅持上完白班,每天晚上還向老闆爭取2小時的加班。由於表現出色,老闆決定調整張玉秀為10名整理磚塊人員的管理員,這對張玉秀來說是一個大的轉折,工作上更加賣力,日子逐漸有了起色。到年底,張玉秀和丈夫算了一筆賬,收入相當可觀。
第二年年初,他們又來到了這家磚廠,一個月後張玉秀從事的加工車間由於人事調整,老闆決定對外承包加工車間,張玉秀經過詳細盤算,決定和丈夫承包加工車間,但承包費需要近萬元,這對他們夫妻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經過四處奔波,終於籌齊了這筆承包費。有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她更加賣力幹活,但是一個月下來,除過工人工資和各種開資後,竟虧損1000多元。她經過認真反思,發現加工車間各個工序環環相扣,一個環節跟不上,就會影響整個車間的進度和效益,而且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一支思想覺悟高、敬業精神強、業務素質高的員工隊伍。張玉秀在抓“外樹形象”工作的同時,也注重抓了與之相配套的“內強素質”的工程。加大力度,下大力氣,全面營造優者上、平者下、劣者走的競爭氛圍,為優秀人才的全力發揮才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對弱勢群體的部分人做到因才而用。於是她對磚廠加工車間所有人員進行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並根據工人的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歷等進行了崗位調整。
由於張玉秀平易近人、管理得當,崗位調整合理,經營效益逐步提升,年底淨賺了1萬元,初步嘗到了甜頭。經過夫妻二人五年的艱苦奮鬥,還清了家中的各種債務之後,手頭資金達到近5萬元,張玉秀已成了鄉里遠近聞名的暴發戶,但對張玉秀來說,這只是創業的開始。2004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她的磚廠經營效益穩步上升,張玉秀忽然眼前一亮,看清了磚廠的發展前景,決定在磚塊生意上大幹一番。於是,她積極動員家鄉的兄弟姐妹回到家鄉和她一起發展。她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訴鄉親:“咱們常年背井離鄉,誤了孩子,荒了莊稼,辛苦爭來的血汗錢大部分被老闆賺走了,我打聽了一下,咱們家鄉的磚每塊由原來的8分錢上漲到1角,現在的磚廠生意這么好,我決定和丈夫回家建辦一處磚廠,你們回家既可以在我那裡爭錢,又能照顧孩子,種好莊稼,你們還是回家跟我一起創業吧。”
引領相親奔小康
經過多方籌資10多萬元,2006年元月,張玉秀和丈夫辦起了上良鄉磚廠,磚廠共占地50餘畝,分為土坯生產和生坯加工兩個車間,全廠共有工人55人,管理人員5人,同年3月份,磚廠正式投產經行銷售。張玉秀出身農家,深知農民和貧苦人的感受,所以不管自身狀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總是先考慮別人。2006年的一天,一批新磚剛剛出窯,大家都在歇息,突然上鄭村村民邊小琴暈倒在地,大家都在一旁干著急,張玉秀早已聽說邊小琴的丈夫今年夏收期間在建築工地受重傷,在家療養,現在已欠親戚朋友外債2萬元,家中還有2個小孩和70多歲的老母親,家中的一切開支全靠她一人在磚廠工作來維持,家中生活相當困難,急需救助。張玉秀二話沒說,親自把她送到什字衛生院治療,期間所有藥費全由張玉秀支付,還給邊小琴買了多種營養補品,並提前預付了下月工資,讓她回家療養,並一再說明醫院的所有花費不用償還,提前支付的工資在以後的工作中酌情扣回。由於張玉秀的管理得民心,一年無一次意外事故發生,年生產量達到800多萬塊,年純收入達20多萬元,到2007年,向陽建材廠已成為全縣有名的私營企業,張玉秀也成為全縣有名的女創業致富能手。目前該廠吸納上良鄉剩餘勞動力150多人,人均月收入均在800元以上。
以德育人美名傳
張玉秀一家三代人,不但是勤勞致富的標兵,還是和睦家庭的典型。全家六口人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個院,同在一塊地里勞動,公公和媳婦之間從不挑肥揀瘦,張玉秀的公公現已70多歲,行動不便,她隔三差五就給公公換洗衣服,每天變著花樣做公公愛吃的飯菜,經常打掃他的房間被褥,在張玉秀的精心照顧下,公公的風濕症得到有效控制。雖然張玉秀平時待人寬厚大方,但對她自己的孩子,她高標準、嚴要求,根據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畫,保證孩子們每天必須完成家庭作業後,才能和一家人圍在一起看電視。一分汗水,一分甘甜,由於一家人料理家務井井有條,家庭變化一年一個樣,日子越過越好。公公逢人便說:“這多虧俺家娶了個知理、能幹的好媳婦啊!”臉上露出掩飾不住的笑容,孩子的學習也逐年進步。 這僅僅是張玉秀生活中很平常的幾個片斷,她用善良和摯愛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晚輩們用孝心和愛心回報著她,老人用關心和讚揚激勵著她,張玉秀以後的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