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南

張煜南

張煜南(1851—1911年),號榕軒,廣東梅縣鬆口人。張煜南和張鴻南兄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尼西亞的著名華僑實業家和地方僑領。他們曾以投資興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華僑資本經營的商辦鐵路——潮汕鐵路而載入史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煜南
  • 別名張榕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梅縣
  • 出生日期:1851年
  • 逝世日期:1911年
  • 職業:商人
  • 主要成就:參與興建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興建者,慈禧太后召見,慈禧為何要召見張榕軒,做擺設的光緒,權謀老辣的慈禧,賞賜御筆翰墨籠絡臣下,軼事典故,

潮汕鐵路興建者

張煜南和張鴻南兄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尼西亞的著名華僑實業家和地方僑領。他們曾以投資興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華僑資本經營的商辦鐵路——潮汕鐵路而載入史冊。
張煜南(1851—1911年),號榕軒;張鴻南(1861—1921年),號耀軒,廣東梅縣鬆口人。張煜南少時,因家貧中途輟學經商,在松口鎮做米谷生意,後因經營虧損,便決心以家鄉華僑先賢為榜樣,告別雙親,隻身漂泊,抵達巴達維亞謀生。起初,他投奔於張弼士門下任職,有了一些積蓄之後,便自立門戶,轉到當時荷蘭殖民者開始經略的蘇門答臘棉蘭地區,發展他的事業。1878年,他與張弼士合資開辦笠旺公司,墾荒種植橡膠、咖啡、椰子和茶葉,後又合夥開設日裡銀行,以調劑全埠金融。隨後又開設萬永昌商號,經營各種商品。經過10餘年的銳意經營,張煜南逐漸成為棉蘭地區華僑社會中的首富。同時,荷蘭殖民者因看到張煜南有功於當地的開發,又操金融大權,先後委以他為華人“雷珍蘭”和“甲必丹”之職銜,因而他逐漸成為棉蘭地區公認的華僑頭面人物。
張煜南出國後不久,其父在家鄉去世,其弟張鴻南也感到在家鄉難以施展其抱負,故想前往南洋,投奔兄長。1879年,18歲的張鴻南告別了慈母,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航行,於1880年抵達棉蘭投奔乃兄。張鴻南為人敦厚老實,工作細緻,到棉蘭不久,即被其兄長委任為其企業的總管,負責管理帳目。由於張鴻南工作勤懇,並贏得當地華僑社會的信任,未及數年,當張煜南被提升為華人甲必丹時,他也被委任為華人雷珍蘭。
張氏兄弟的墾殖業在兄弟倆的齊心協力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後來,他們又在西甫蘭收購一荷蘭人經營不善的大種植園,並委任一荷蘭人為其30多個種植園的總管。張鴻南因此成為擁有橡膠園並委任白人為其總管的第一個華僑種植園主。1897年,張弼士應清政府之邀請回國籌辦中國通商銀行,因為深悉張鴻南能籌善算,故歸國前將其在東南亞的一切企業委託他代管,使張煜南兄弟一時成為東南亞舉足輕重的華僑財團之一。1898年,張鴻南隨張弼士從巴達維亞前往新加坡辦理商務時,因受德國郵船公司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創辦了華僑資本經營的裕昌和廣福兩個遠洋航運公司。1910年前後,張鴻南應張弼士之請前往巴達維亞,會見了當地華人瑪腰許金安和甲必丹李全俊,參與籌辦中華銀行,他認購了600個股份中的200份,其餘由許、李等人認購。這樣,張鴻南又把他的事業發展到爪哇島。
張氏兄弟在實業上取得突出成就和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後,對社會公益事業也竭力贊助。他們曾在棉蘭創建一所教本學校,同時還對其他各埠的中華學校捐款。他們還捐建一所“濟安醫院”,對病人實行醫藥免費,對年老和貧困者尤為照顧,另外還在勿勞灣海口捐設麻瘋醫院,收容麻瘋病人。他們還架造棉蘭日裡河大橋,方便交通。因此,在當地人民中享有較高的聲望。
對於祖國,張氏兄弟也一往情深。他們曾捐款資助清政府擴充海軍力量,陝西鬧旱災,順直發生饑荒,他們都曾捐獻巨款。對於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也予多方資助,如捐款4000元作為鬆口中學的建校費用,獨資捐助出版宋明至清末嘉應歷代名人詩選——《梅水詩傳》十三卷,鼎力資助溫仲和主纂的《光緒嘉應州志》,出版了《海國公餘錄》十卷。給香港大學捐贈10萬元;給嶺南大學捐了一座二層的“耀軒樓”;1910年,江南開勸業會,張氏兄弟帶頭捐款30萬,以倡導“實業救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同鄉、同盟會會員謝逸橋的發動下,張鴻南曾捐了一筆巨款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起義,在其“大力相助帶動下,南洋華僑由是踴躍輸將”。為此,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特為張鴻南親筆題贈了“博愛”大字斗方一幅,藉以表彰其支持革命的義舉。
1895年,張煜南繼張弼士之後出任中國駐檳榔嶼副領事,從此步入仕宦之途。此後,因為他向祖國捐助了許多救濟款項,先後被清政府授予花翎二品頂戴,四品卿銜,四品京堂候補等頭銜。1903年,在張弼士的勸說和鼓勵下,張煜南應邀回國,決心參與家鄉鐵路建設。他進京不久,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見,這在當時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他向清廷提出在韓江下游修建潮汕鐵路的計畫和潮汕鐵路公司章程,獲得了批准。從此,他向“實業救國”的理想邁出了重要的步伐。
張煜南準備興建的潮汕鐵路南起汕頭,北迄潮安,全長39公里,後來又加築了意溪支線,共42公里。路線確定後,清廷即派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前來實地勘測,踏查就緒,決定興工。全部工程、路軌、機車、車廂及站台由英國怡和洋行估價,計需180—190萬元。據此,張煜南兄弟邀集親友認股,股額定為300萬元,其中張氏兄弟各認100萬元。
潮汕鐵路從1903年開始籌備,1904年動工興建,至1906年10月全部幹線完工,同年11月16日正式通車,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
潮汕鐵路從1906年通車開始,至1939年被日本侵略軍破壞、拆毀為止,共存在了33年。在這期間,它對韓江中上游和閩贛邊區的華僑、僑眷進出汕頭,當地的客貨運輸和城鄉經濟的繁榮,都曾起過有益的作用。潮汕鐵路現雖已化為烏有,但是張氏兄弟為建設家鄉所遺下的業績,卻永為後人追念。如今韓江三角洲平原有一條筆直的公路,貫通潮州和汕頭,這條公路的路基,就是當年的潮汕鐵路線。
潮汕鐵路建成後,為了表彰張煜南的業績,清廷授予他三品京堂候補。不久,又提升他為考察南洋商務大臣。正當他在花甲之年仍想為振興祖國實業再獻餘熱之際,卻染病不起,1911年病逝於僑居地棉蘭。
張煜南去世後,棉蘭華人甲必丹遺缺由其弟鴻南繼任。以後張鴻南又被升為棉蘭華人瑪腰,其實業繼續獲得發展,被時人稱為“雄視一方的張瑪腰”。
1921年2月8日,張鴻南在棉蘭僑居地病逝。出殯之日,不分種族和國籍,人們從亞齊、巴東、爪哇、檳榔嶼、新加坡等地趕來參加葬禮,對這位曾為發展棉蘭地區的經濟、為當地社會做過許多好事的一代華僑先賢表示哀悼。

慈禧太后召見

眾所周知,宣統之前的晚清三十多年歲月里,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是慈禧太后,而並不是名義上的皇帝光緒。在慈禧的垂暮之年,一位梅州人近距離地見到了這位權傾一時的老太婆,並把與她兩次交談對話的內容記錄下來,這人就是梅縣籍的著名南洋僑商張榕軒。1903年,張榕軒記錄下來的對話內容,並不是普通的拉家常,而是 涉及清廷當 時的重要政策——修建鐵路。
韓愈詩云:“一封朝奏 九重天”,在封建帝制時代的中國,最高統治者處於深宮高牆之內,保持深不可測的做派,向臣民發號施令,實行殺伐決斷集於一身的威權統治。作為一介臣民,要想見皇帝一面,不論是近距離接觸還是遠遠的看上一眼,往往是一生中不可遇也不可求的事,因此,當時的人們視一睹“天顏”為人生的一大榮耀。
因此,張榕軒很看重他兩次覲見慈禧和光緒的對話內容,事後憑記憶整理記錄在《張京卿奏對紀實》和《張京卿第二次奏對紀實》里,固然有以此為榮的心態,卻把這段珍貴的歷史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來,為後人回顧晚清變幻莫測的政局提供難得的文獻。
▲攝於1904年的慈禧像▲攝於1904年的慈禧像

慈禧為何要召見張榕軒

自秦代至清代,中華帝國一直處於傳統農耕社會,朝廷實行的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受到歧視。緣何萬乘之尊的慈禧會放下架子,接見一名從南洋蘇門答臘島前來的華僑商人呢?事情還得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歷史現狀說起,這就是李鴻章形容的“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力日衰,國門洞開,主權日削。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實行洋務運動,“海禁”政策被完全打破,沿海大批的百姓前往包括南洋地區的海外謀生創業,不少人還取得事業的成功,張榕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這位梅縣區鬆口人以弱冠之年隻身遠赴南洋,輾轉巴達維亞、檳榔嶼,最後落腳蘇門答臘島的日裡(今棉蘭),最初投身客屬同鄉張弼士門下,後自立門戶,艱苦創業,經營橡膠、菸草、甘蔗的種植,匯兌銀行業和菸酒銷售的專營。經過10多年的奮鬥,張榕軒與弟弟張耀軒一起建立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
洋務運動後,清廷已意識到工商業是強國之本,對華僑僑商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開始鼓勵他們回國投資公益事業和發展實業,特別是窘迫的財政,需要廣大僑商的捐資輸血支持,捐官制度也因此向僑商敞開大門。清廷還在南洋設立領事館,開始注意保護當地華人的利益,晚清時期清政府駐英屬檳榔嶼的副領事,有5人均屬於梅州籍人士,分別是張弼士、張榕軒、謝夢池、梁璧如、戴春榮。張榕軒在任副領事前後,還受荷蘭殖民政府委任,擔任荷屬日裡 “甲必丹”、“瑪腰”一職,負責管理當地華僑日常事務。
事業成功的張榕軒一方面投資家鄉梅縣的公益事業,建橋、修路、辦學校、籌設團練,支持《嘉應州志》、《梅水詩傳》等地方大型文獻的編撰出版,一方面又不斷為國內的災區捐資賑災,贏得很高的社會聲望。張榕軒通過捐納巨資,獲得的政治地位也步步提升,初授福建同知,繼升花翎三品銜、江西補用知府,直至花翎二品頂戴、廣西儘先補用道。
1900年庚子事變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把清王朝打成篩子。兩年前曾鎮壓百日維新的慈禧太后才意識到,提振國勢挽回人心,非選擇變法道路不可,於是宣布實施新政,內容包括辦新學、練新軍等。1902年,兩廣總督陶模奉命籌建武備學堂,苦於財政應付庚子賠款導致經費缺乏,張榕軒雪中送炭,一下子捐出8萬兩白銀,被朝廷授予花翎頭品頂戴、四品京堂候補,張榕軒被稱為張京卿由此而來。雖然張榕軒獲得的官銜並非實職,與黃遵憲的京卿官銜含金量有些差別,但也足以印證在朝廷的分量,已引起最高統治者的注意。
張榕軒赴京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名義是叩謝朝廷的賜官,實質的目的是,他受張弼士的鼓勵,回響清政府的號召,準備回國投資興建潮汕鐵路,尋求政府最高層的支持,促成此事的順利開展。慈禧太后召見張榕軒,除了鐵路建設事宜外,更想通過他了解南洋華僑的狀況,委以他更高的職位,帶動華商回國投資。

做擺設的光緒,權謀老辣的慈禧


張榕軒覲見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是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深秋。第一次蒙召見的時間是九月初五霜降那天(陽曆10月24日),張榕軒見到慈禧和光緒時為九點半鐘,是當天第二位獲召見的外臣。
遺憾的是張榕軒並未點明覲見的地點。1898年後的光緒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並在庚子事變前險些被廢。庚子事變後,慈禧迫於國際國內的壓力,為塞視聽,讓光緒出席接見外國使節等禮儀活動,地點一般在乾清宮,亦有樂壽堂、仁壽殿。從這次慈禧一起出場的情況分析,特別是夏秋時慈禧喜歡居住在頤和園的習慣,至少張榕軒第一次覲見的地點可能是頤和園的仁壽殿。
第一次覲見的對話是從光緒一句可有可無的詢問開始的。光緒問張榕軒:“汝是廣東人?”對已成聾子的耳朵——擺設的光緒來說,吐出這句簡短的話,內心也是包含酸楚的。想想,5年前,他還在一批包括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等廣東人的維新派支持下變法圖強,他也想做一位名實相符的君主。更何況,1896年,他召見從新加坡總領事任上卸職回國才一年的黃遵憲,話題中必然會涉及南洋外交事務,極有可能提到時任檳榔嶼副領事的張榕軒。然而,對眼前這位黃遵憲的老鄉,無奈的光緒也只能點到為止了。
對於慈禧而言,南洋的事務就沒那么熟悉,恰恰是她急需了解的。因此她除習慣性劈頭問廣東地方是否平靖外,馬上轉入正題,以一連串的詢問,了解張榕軒的南洋經商經歷和賑捐的數額,了解南洋的地理與政治情況,尤其是南洋華民的狀況。對話期間,年老的慈禧耳有點背,要求張榕軒靠近些距離說話,以便自己聽得清楚一點。對於政府剛剛設立專門管理商務活動的商務部,慈禧還專門諮詢張榕軒的意見,並問後者是否懂得英文。
就在第一次覲見接近尾聲的時候,慈禧突然問:“汝是從天津來?”張榕軒如實作答。慈禧又問:“汝曾見過袁世凱?”當時地方大員的權力日漸坐大,特別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東南各省官員的自保行動,令逃往西安顏面掃地的慈禧頗為惱怒,因此對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既要倚重又暗存戒心。她這一襲擊式的逼問,就是想獲悉地方大員有沒有在她眼皮底下結黨壯大私人勢力。閱歷豐富的張榕軒顯然明白慈禧的用意,淡定地回答:“臣特意回京恭請聖安,未覲見天顏,不敢往見別處。”
張榕軒獲得慈禧光緒第二次召見,時間在十月二十六(陽曆12月14日),離上次見面已過一個半月,期間張榕軒一直為承辦潮汕鐵路的事項奔走,這次覲見意味事情有了著落。張榕軒匯報自己離京後的構想,先往天津向袁世凱借調一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然後到上海與鐵路大臣盛宣懷商量建設事宜,最後回廣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商量落實。對潮汕鐵路的立項,慈禧顯然非常贊成,表示自己前一天已下諭旨,要求廣東地方盡力支持,同時希望張榕軒利用在南洋的聲望,多招殷實的華商回來投資,“創辦庶務,爭回我們中國的權利。”
獲得高層如此的表態,按理張榕軒應該吃下定心丸。但他再次一段表白向慈禧亮明心跡,自己投資建設潮汕鐵路,並非“為一己之私”,不僅僅為了投資獲利,更可解決潮汕乃至嘉應州地區糧食輸入和農特產品輸出的難題,有利地方的穩定和發展。事實證明,張榕軒看似嘮叨的解釋並非多餘,一年後潮汕鐵路建設出現的征地風波和股份風波,如沒有上層的鼎力支持,建設計畫即使不夭折,也可能拖後腿。慈禧對張榕軒的細心很滿意:“好,這才是利國利民的事,汝當趕緊認真辦 。”最後,她再次要求張榕軒留心招商回國投資事宜。
▲張榕軒與慈禧光緒對話記錄首頁▲張榕軒與慈禧光緒對話記錄首頁

賞賜御筆翰墨籠絡臣下


張榕軒的北京之行無疑是成功的,取得了建設潮汕鐵路的許可,三年後的1906年,中國的首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如期建成,他的名字由此銘刻在中國歷史的重要一頁。
張榕軒此行還帶回當時對於他的家族頗算榮耀的物件,那就是慈禧的御筆摺扇、紈扇和福壽字。第二年,慈禧再次賞賜以上三項御筆墨寶和玉如意、蟒袍給張榕軒。這是慈禧籠絡臣下的手段之一,對於能書善畫的她來說,是舉手之勞,對時人卻是很高的榮譽。此外,這些物件作為一種權威象徵,支持張榕軒排除干擾完成鐵路建設,還是起到無聲的宣示作用。
這些賞賜物的一部分,經過百年的變遷,從張榕軒到他的長子張步青,再到他的長曾孫張洪鈞,被完好保存下來。張洪鈞先生保存的慈禧御筆除了一幅《壽》字外,還保留有慈禧御筆《牡丹圖》,上蓋“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和“御賞”兩個印章。另外保留下來的一張攝於1904年的慈禧照片,其時慈禧已年屆七十,腰桿挺直,全然看不出,她已進入生命倒數的第五個年頭。
慈禧一生掌權四十多年,召見臣下無數,被記錄下來的對話當不止這一次,而與一位梅州籍的歷史人物的對話則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即使拋開這一點,對話實錄的歷史資料價值,也是彌足珍貴的。
▲賞賜給張榕軒的慈禧御筆《壽》字▲賞賜給張榕軒的慈禧御筆《壽》字

軼事典故

張煜南作《棉蘭關帝廟建造題緣芳名碑》,光緒十一年(1885),蘇門答臘,棉蘭。全文如下:
“常思物華天寶,山川華鐘毓之奇;人傑地靈,庶匯著阜康之盛。夫砂灣居日理之中,不通海口,上至馬山,右出哩令,左往籠葛,龍盤虎衛,水繞山環,正四時產物之圻,乃商賈輻輳之衢也。夫我華人經營斯地,士農工商,屢歡大有,無非藉聖德之覃敷,歲歲降祥於市井;賴帝恩以默祝,時時錫福於人間。若不降其祀典,何以奉答神庥?茲通商公議,即以砂灣下地購基,創建廟宇,奉祀關聖帝君,財帛星君、福德正神,新塑靈像,恭進香燈。則豐□□□,斯足增赫耀,而愈顯威靈,亦薦享式憑,既上妥□明神,即永叨福庇。第思工非一木,術愧點[金]。獨力難持,眾擎易舉。爰集同人,設立章程,募簿勸捐。伏願仁人君子,當思百粵情聯;□冀□信男善女,各抒誠意,踴躍題捐。慷慨之士,錢拾杖頭;殷富之商,金流布指。將見裘成囊腋,瓦□□鱗。由是早觀厥成,神人賴斯。赫赫英靈,表恩光於萬古;虔虔禮樂。薦俎豆於千秋。從此為官者簪纓奕世,為商者紫標朱提。喜看海國鹹寧允矣。澤普眾信□□□慶□□□,福有攸歸。是為序。光緒十一年己酉歲孟冬日梅城張煜南榕軒氏敬撰。”
民間對於關羽的崇拜,由來已久,至清初而大盛,中國各地紛紛建立關帝廟,隆重祭祀。旅居海外的華僑,把關公信仰傳播於異國,以求保平安,消災難,賜福祉,東南亞各地尤甚。印尼的關帝廟很多,有的廟碑長篇大論介紹關公的歷史功績,如何義薄雲天;有的碑記講述關公如何威靈顯赫,有求必應。這篇《棉蘭關帝廟建造題緣芳名碑》,提到“日理”,今名“日惹”。碑文省略關公的介紹,詳于山水環境的描繪形容和對捐助者的殷切期望;大多數句子整齊,對仗工整,用詞考究,可見作者具有相當的文學功底。只是有些文字脫落殘缺,句意不明,否則,駢儷之文學特質會更加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