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求

張求》是宋代詩人唐庚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讚賞了張求賣卜,直道而行,挨罵也好,挨打也好,只肯照他的理解,說老實話,以致於沒有生意,瀕於餓死。詩人用大量篇幅寫了這些事實之後,筆鋒一轉,隨手帶出士節之凋喪以作對比,再以讚賞張求作結,層次分明。

全詩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富有豪俠意氣而又落魄潦倒的老兵形象,以他不畏權勢的強項精神與士大夫舐痔吮癰的醜惡嘴臉相對照,抒寫了作者對世風日下、士節淪喪的強烈憤慨。此詩也證明了這一點:只有深入生活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人,才有能力從一般人認為是平庸甚至卑污的事物中發現出純潔和真誠的美,並如實地將它反映出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張求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唐庚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賞析評價,作品賞析,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張求唐庚
張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
賣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
騎馬好事久,金錢投瓮牗
一語不假借,意自有臧否
雞肋巧安拳,未省怕嗔毆
坐此益寒酸,餓理將入口
未死且強項,那暇顧炙手
士節久凋喪,舐痔甜不嘔
求豈知道者,議論無所苟
吾寧從之游,聊以激衰朽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著帽:戴帽。
②賣卜:以卜卦為生。益昌:宋代縣名,今廢,故治在今四川廣元西南昭化鎮。
③好(hào)事人:對於某些事情感興趣的人,這裡指問卦者。瓮(wèng)牖(yǒu):舊時窮人家用破琵口做窗戶,夏天通風透光,冬天堵死。這裡指窮人家。
④假惜:猶虛偽。臧否(zāng pǐ):好壞。
⑤雞肋最薄,形容張求瘦弱的胸部。安:承受。未省:不知道。嗔:生氣。
⑥坐:因。益:更。理:紋路。古代迷信以為人臉上的皺紋關連到人的命運。延長到口部的紋,稱為餓紋。餓紋人口,就會餓死。
⑦強項:倔強不肯低下的脖子,喻堅強的性格。東漢洛陽令董宣執法如山,得罪了光武帝的姐姐。光武帝要他叩頭賠禮,董宣堅決不低頭。光武帝也沒有辦法,只好“叱強項令出”(叫這位硬脖子的縣令出去)。後人因以強項為剛直不阿的意思。灸手;燙手,指權勢很盛。
⑧舐(shì)痔:《莊子·列禦寇》中有個寓言說:秦王生了痔瘡,下令說,凡是來舐痔的,可以得到五乘車子,居然就有人來舐。
⑨知道者:懂得大道理的人。苟:苟且,隨便。
⑩從之游:和張求做朋友。衰朽:衰敗腐朽,這裡指社會上庸俗卑劣的風氣。

白話譯文

有個退伍老兵叫張求,頭戴一頂帽子似破斗,他在益昌市集上賣卜餬口,甘願把性命押給一杯酒,他騎著馬兒濟貧為樂已經很久,慷慨解囊把金錢送給窮朋友。他性情爽直,對問卦人有好說好有壞說壞,決不虛偽信口胡謅。他的胸脯比雞肋還瘦,卻能巧妙地經得起鐵拳頭,從不懂得怕人嗔怪發怒,更不畏懼打架鬥毆。就因為處世太耿直,他更加貧窮一無所有。看他臉上的餓紋快要入口,恐怕不久就會餓成一把骷髏。他說只要在世上活一天,他就要硬著脖子做人,決不向那些炙手可熱的權貴低頭。可嘆讀書人長期喪失了氣節,為權貴舐痔反覺甘甜不作嘔。呵,張求豈是通曉儒道的人?他的言行反照出讀書人的蠅營狗苟。我寧可和張求交朋友,藉以振奮自己的暮年衰朽!

賞析評價

作品賞析

詩以老兵之名張求為題,吸取新樂府首句標其題目的做法。篇中描寫老兵的俠義,處處都與他窮困的境遇聯繫在一起。首先開門見山亮出他的身份:一個退伍的老兵,頭戴一頂破斗似的帽子,幾個字就勾勒出一副落拓不羈的寒傖相。年既老而無以為生,只得在益昌(今四川昭化)市集上靠占卜餬口,又進一步從他的行業點出這是一個下九流的人物。然而說他寄性命於杯酒之間,卻並非以市集上嗜酒如命的醉漢視之,而是讚美他善豪飲,具有“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李白《結客少年場行》)的意氣。所以下面緊接著又寫他一向好騎馬好生事,以散財濟貧為樂。《禮記》:“蓬戶瓮牖。”瓮牖即以破瓮口當窗,代指寒微之家。此處著一“投”字,足見張求對金錢的不在乎,聯繫上文所說老兵生活的貧困,這種仗義助人的精神吏顯得難能可貴。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老兵處世也有自己的原則,從不假借他人之語,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褒貶,即使得罪了人,也無所畏懼。別看他胸膛瘦得像雞肪,卻能巧妙地用拳頭自衛,從來不懂得怕人發怒鬥毆(這是反用阮籍“雞肋難當尊拳”的典故,見《晉書·阮籍傳》)。這兩句寫老兵瘦弱的軀幹中蘊藏著剛強正直的品格和膽大粗放的氣質,有如人物速寫,簡妙生動。但老兵的這種俠義是不能為世俗所容的,他只會因此而更加窮困,甚至弄到挨餓的程度(“餓理將入口”用的是周勃的典故,見《史記·絳侯世家》),但只要不死,就要硬著脖子做人,決不輕易低頭(“強項”出於《後漢書·董宣傳》),對於那些炙手可熱的權貴更是不屑一顧。前面愈是強調老兵在窮餓將死的情況下猶能仗義疏財、不肯摧眉折腰向權貴的骨氣,便愈是顯出那些舐痔吮癰不知噁心、反覺甘甜的趨炎附勢之徒的可鄙。所以對士人節義的淪喪無須多寫,只消拈出這一個細節加以對照,便可從張求種種可貴品格的反面推想一些士人寡廉鮮恥的言行。在全篇盡情摹寫之後,結尾突出一個對立面,用對比的手法點明主旨,在阮籍的《詠懷》詩和白居易的新樂府中常見。不過前人用此法大多先鋪寫作者所要批判的內容,結尾突出的對立面才是作者正面的意思。此詩正相反,是以反面形象來襯托他所要歌頌的人物,然後再一次將張求的不知“道”和士人的知“道”兩相對比,便更入木三分。《匡謬正俗》謂行無廉恥、不存德義叫做“苟”,張求不是通曉儒道的人,但議論卻無所苟且,那么言外之意就是說那些蠅營狗苟的小人恰恰是熟讀經書、深知道義的士人了。由此作者對兩種人表示了鮮明的愛僧:儘管他也是個士人,卻寧可追隨那不懂道義而言行無不合道的張求,希望以此激發起自己暮年衰朽的意氣。結尾取新樂府卒章顯其志的作法,明確點出創作意圖,與開頭相呼應。
此詩寫人重在精神面貌,而繪其外形則只就一頂破帽,雞肋上的一雙拳頭稍事勾勒,藉以傳神。語言通俗亦近似新樂府,但句調生硬拗口、滯澀不暢,又頗見宋詩避熟求生為特點。“餓理將入口”、“顧炙手”、“甜不嘔”一類皆圖生新而不避樸拙,在硬語怪句中求古意,形成豪放中帶著苦澀的風格,卻也與老兵仗義而又寒窘的形景相協調。遊俠詩產生於魏晉時代,初唐、盛唐時期頗多頌揚豪俠意氣的詩作,大都充滿少年浪漫精神和積極進取的理想,中唐、晚唐時期這類作品就越來越少,宋詩中更不易見到。這首詩雖然不可能在一個窮困的老兵身上復活古人遊俠詩中的浪漫氣概和理想色彩,但作者能從下層市俗人物中發掘出他所追求的俠義和正氣,並以此映照出士人階層道德的普遍墮落,公然宣布了自己的向背,對於他所隸屬的那個階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這首詩的新意也正在此。
這首詩在選取形象、立意構思、提煉典型細節、處理敘事與抒情關係等方面,都提供了值得借鑑的藝術經驗。詩的語言通俗,卻有意追求句調的拗硬瘦勁和風格的生新樸拙,正適合表現老兵古道熱腸、寒窘而有骨氣的性格。

作品評價

程千帆、沈祖棻在《古詩今選》中說:“這篇詩給一位身份低微而性格高貴的人畫了一幅生動的肖像,結句點出作意。只有深入生活而不是飄浮在生活的表面的詩人,才會從一般人認為是平庸甚至卑污的事物中發現出純潔和真誠的美,並且如實地將它反映出來。”評

作者簡介

唐庚(1070-1120),字子西。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紹聖年間(1094-1098)進士。受知於張商英,擢提舉京畿常平。張商英罷相,唐庚被貶惠州,遇赦北歸,途中病卒。文採風流,有“小東坡”之稱。有《三國雜事》、《唐子西集》、《唐子西文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