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聲伎

《張氏聲伎》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寫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張氏聲伎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張氏聲伎
謝太傅不畜聲伎,曰:“畏解,故不畜。”王右軍曰:“老年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曰“解”,曰“覺”,古人用字深確。蓋聲音之道入人最微,一解則自不能已,一覺則自不能禁也。我家聲伎,前世無之,自大父於萬曆年間與范長白、鄒愚公、黃貞父、包涵所諸先生講究此道,遂破天荒為之。有“可餐班”,以張彩、王可餐、何閏、張福壽名;次則“武陵班”,以何韻士、傅吉甫、夏清之名;再次則“梯仙班”,以高眉生、李岕生、馬藍生名;再次則“吳郡班”,以王畹生、夏汝開、楊嘯生名;再次則“蘇小小班”,以馬小卿、潘小妃名;再次則平子“茂苑班”,以李含香、顧岕竹、應楚煙、楊騄駬名。主人解事日精一日,而傒童技藝亦愈出愈奇。余歷年半百,小傒自小而老、老而復小、小而復老者,凡五易之。
無論“可餐”、“武陵”諸人,如三代法物,不可復見;“梯仙”、“吳郡”間有存者,皆為佝僂老人;而“蘇小小班”亦強半化為異物矣;“茂苑班”則吾弟先去,而諸人再易其主。
余則婆娑一老,以碧眼波斯,尚能別其妍醜。山中人至海上歸,種種海錯皆在其眼,請共舐之。

白話譯文

謝太傅不養戲班,他說:“我害怕搞明白,所以我不養。”王右軍說:“老年依靠音樂來陶冶性情,消愁解悶,常常害怕被兒輩們發覺,反而影響我的自娛自樂。”說“解”,說“覺”,古人用字的確有深意。因為聲音最容易進入人的內心,一“解”則自己不能停止,一“覺”則自己不能控制。我家之前是沒有戲班的。萬曆年間,自從我祖父與范長白鄒愚公、黃貞父、包涵所諸位先生討論了這件事情之後,我家就開始養戲班子了。養的有以張彩、王可餐、何聞、張福壽聞名的“可餐班”;次則是以何韻士、傅吉甫、夏清之聞名的“武陵班”;再次是以高眉生、李芥生、馬藍生聞名的“梯仙班”;再次是以王畹生、夏汝開、楊嘯生聞名的“吳郡班”;再次是以馬小卿、潘小妃聞名的“蘇小小班”;再次是我弟弟張平子的以李含香、顧芥竹、應楚煙、楊騄聞名的“茂苑班”隨著祖父對戲劇的理解目漸精進,跟他學習的戲童的技藝也越來越超眾。我長到五十歲,見到小戲童自小而老、老而復小、小而復老的人,總計五披人。“可餐班”“武陵班”等戲班的人,就像古董,再也見不到了;“梯仙班”“吳郡班”還活著的人,都是佝樓老人;而“蘇小小班”的人,也大半去世了。弟弟平子的“茂苑班”隨著他的離開,其他人也都再找其他主人了。雖然我已然是步履瑞跚的老人,但是尚且還有能別美醜的商人眼光。如同剛從海上歸來的山中人,眼前所見仍是種種海物,請讓我們共同珍惜那些美好回憶吧!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