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步(北京畫院副院長)

張步(北京畫院副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步,1958年進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從師李可染蔣兆和李苦禪、葉淺予等美術大師,1961年入該系山水畫工作室,後又專門追隨李可染先生學習山水畫,跟隨可染大師深入大自然寫生和研修創作,成為少數幾個入室弟子之一。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工人日報社任美術編輯 。1975年調光明日報社任美術編輯組長 。1980年調北京畫院,從事專門創作,現為一級美術師 。歷任《工人日報》、《光明日報》美術編輯,《光明日報》美術編輯組組長,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副院長、中國河山畫會第一任會長。旅居加拿大,為國際知名中國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步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豐潤縣常莊村
  • 出生日期:1934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學習
  • 主要成就:國際型畫家
  • 代表作品:《生命之歌》《金色豫南》
人物詳介,求學之路,師出名門苦練真功,個人風格,遠渡重洋聲播海外,作品,作品賞析,

人物詳介

求學之路

張步1934年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常莊村一個貧苦農家。解放前,皮影、花會、樂亭大鼓、地秧歌、蓮花落等民間藝術在冀東農村十分普及,張步從小就受到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兒時的張步最愛看皮影戲,三里五村有演出,他逢場必到。透明鮮艷、形象生動的驢皮影人令他心馳神往,留連忘返。稍大些,便找來驢皮或硬紙板學刻影人。在家裡刻,在學校也刻。1954年,在"向科學進軍"的號角聲中,張步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工農速成班學習。1958年,他本可以直接分配到清華大學機電系學習,但對藝術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他鼓起勇氣提出棄工從藝的請求。學校領導理解他、支持他。當時中央美術學院已經放暑假,但仍為他一個人設定了考場。直到今天,當時的情景他仍歷歷在目:一開始,他按要求現場發揮,用40多分鐘畫了一幅梅花圖。隨後在"大躍進萬歲"的命題中,他畫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場景。高大的腳手架、迎風飄蕩的彩旗、來往穿梭的工人,其間還畫了幾頭毛驢沿著腳手架的斜坡向頂樓上馱磚。評審們看後笑了:“小伙子還真有想像力”。張步知道,當年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只招收10名學生。當聽到監考老師宣布“祝賀你被錄取”時,他的眼睛濕潤了。

師出名門苦練真功

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的5年,他遇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國中國畫教學與創作得到重視而較為順利發展的時期,接受了科學系統的美術教育和嚴格的造型基礎訓練,使他從小受到的民間美術影響得以升華。
回憶起學校生活,張步無限感慨:"我有幸在中央美術學院李可染李苦禪、葉淺予、蔣兆和藝術大師學畫。當時上述幾位大師都親臨授課,這種機會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兩年基礎課後,又在李可染工作室師從可染先生專攻山水畫。我的同學大多是美院附中畢業的,而我是個工人,業務底子薄,學起來很吃力。入學時我的成績在系裡倒數第二、三名。老師對我這個工人出身的學生十分偏愛,經常讓我吃'偏飯',上課手把手地教,課後又經常讓我去家裡接受輔導。我的天賦不高,就只能多下苦功。同學們畫一張畫用1個小時,我得用5個小時。於是我把娛樂、休息的時間擠出來,把十幾分鐘、二十幾分鐘的零散時間利用起來,笨鳥先飛。這5年是我藝術生涯最艱苦,也是最出成績的時期。畢業時,我的《峨嵋清音》等4幅作品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畢業創作展,報刊同時發表,深受觀眾歡迎,這時我的成績已經排到比較靠前了。
張步自認為是“苦學派”。1963年畢業後,他先後在《工人日報》、《光明日報》任美術編輯。1980年進北京畫院任專職畫家,曾任副院長,對中國和世界美術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有機會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從跟隨可染先生赴京郊和廣西桂林、灕江寫生開始,先後深入到豫南大別山、雲南西雙版納、湖北神農架、武當山、大西北及新疆古絲綢之路等地寫生、探險、旅行。風餐露宿,不知疲倦地跋涉、觀察和描畫。而每次寫生,都帶回大量創作素材。可染先生曾誇讚和勉勵他。
每當談到恩師可染先生,張步的眼神里總是充滿無限深情。 從1958年進中央美術學院開始到後來參加工作,他跟隨老師,30載寒暑易節,始終得到老師的耳提面命。在遇到困難時,老師鼓勵他:不要怕艱難險阻,不要怕失敗。要如同走夜路一樣,小心地去探索,不能只想一帆風順。對每張畫,每一筆都應全力以赴,在緊要處如臨大敵,而不是'探囊取物'般的容易。在取得成績時,老師要求他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個人風格

張步是一位善於調動色彩的藝術大師,用色非常潑辣大膽。他往往濾掉其他顏色,以一種主色調--嫣紅、奼紫、翠蘭、青綠、金黃或淺灰統帥全局,使畫面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在技法上,他既區別於潑彩、點彩,也不是傳統的金碧青綠,而是放棄勾填平塗的方法,以色踢破輪廓線的束縛,在墨色的襯底上,以不同的工具蘸色,層層點堆,片片積壓,形成瑰麗的藝術效果。在張步的筆下,墨色同各種礦物顏料巧妙結合,相互掩映,呈現出豐富的層次和無窮的韻味。張步繼承了李可染先生雄強厚生的品格,以獨特的畫風令海內外美術界矚目。
張步是富於創造精神並且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畫家。他的山水畫,是對大自然濃墨重彩的讚美與謳歌。飽含著詩意的激情和理想的意蘊。他對自然的描繪與表現,明顯脫離了傳統山水畫的模式。他以直面現實的意象擷取,取代了對傳統文本的摹仿;以直抒胸臆的激情表現,取代了對筆墨情趣的品味把玩。他的山水作品,無論是在意境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呈現出明顯的開拓性與創造性。
張步的山水畫賦有濃郁的浪漫色彩。他筆下的山水意象,充滿富於詩意的審美理想。如《金色豫南》的燦爛輝煌;《神農架下》的幽深靜謐;《傣寨花裝》的濃華絢麗;《版納竹翠》的清新優雅。畫家在作品中,將他面對自然所生髮的激情感悟與他內心所賦有的審美理想相融合,並借藝術的魅力將激情與理想詩意化,以浪漫的情懷讚美自然山川,表達出他對理想家園的精神嚮往。
以抒發激情和表現詩意理想為前提,張步在山水畫創作中銳意求新。他對繪畫語言的選擇以及表現形式的建構,明顯突破了傳統模式的桎梏。緣於自身所賦有的審美秉性,兼之受現代文化藝術語境的影響,張步摒棄了傳統中國畫以水墨為上的美學觀念和形式規範。他的山水畫,在凝重的水墨基底上著重突出色彩的表現,並以濃艷綺麗卻不失渾厚的表現特色,形成鮮明的風格。 不同於許多畫家山水畫創作中為融會中西而對色彩的關注,張步對色彩的敏感與注重,源於他早年生長在鄉村,受民間藝術陶冶而積澱於心的審美秉性。他在山水畫創作中所運用的色彩,大多為純度飽合的五彩原色,單純概括而鮮艷明麗。他的色彩表現注重意象,富於情感而寫意傳神,並且有象徵意味和裝飾效果。這樣的特點,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徵相合。顯示出張步藝術創造的淵源。
張步的山水畫,以富於時代氣息又呈現鮮明個性的筆墨色彩,表達出他敬仰自然、熱愛生命的審美理念,以及他讚美生活、追求理想的藝術旨趣。他充滿浪漫詩意的山水作品,在營造理想家園的同時,顯示出一位當代中國畫家崇尚變革銳意創新的精神追求和藝術品質。

遠渡重洋聲播海外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張步就為自己的藝術生涯設計了"三項工程":一是把李可染先生山水畫藝術精髓學到手,接過來,打好筆墨基礎;二是強化李派山水博大雄渾、樸厚嚴謹風格,廣泛吸收西方繪畫精華,創立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三是走出國門,做國際型的畫家,讓傳統的中國畫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發揚光大。
張步認為:"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僅要被國人承認,更重要的是要讓世界各國人民都認可。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無國籍的,真正好的畫家和藝術家應該是國際型的畫家和藝術家。近年來,為使中國畫藝術走向世界,更廣泛地融入世界藝術大潮,張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2年,受文化部委派,他參加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回國前,在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展覽廳舉辦訪羅寫生畫展,受到中羅兩國朋友的歡迎和稱讚。羅馬尼亞一位美術家觀後幽默地說:上帝有一次路過羅馬尼亞,把他口袋裡最好的東西漏在這裡,我一直沒有找到,現在讓你們找回來了。
1984年,在日本東京銀座中央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掀起一股不小的張步熱。展出第一天,我國駐日大使宋之光先生出席開幕式並幽默地對張步說:今天,日本地震了。張步一愣,宋詼諧一笑:你還不知道,震源就在你這裡。文化參贊蔡子民先生代表中國政府致辭,日本著名畫家加山又造講話,祝賀畫展成功舉辦。日本最大的電視中心NHK國家放送協會現場直播開幕式,還在黃金時段連續20分鐘播放由日本著名演員主持的張步先生的專訪實況。《每日新聞》等媒體迅速刊登日本著名美術評論家的評介文章。隨後,展覽經京都、大阪一路南下,最後到長崎展出時,100餘幅畫只剩下40多幅非賣品,一些收藏家再三請求已回北京的張步追加展出作品。一次,張步在美國洛杉磯美術館參展,一些西方人把華人的畫誤認為是日本人的作品。當張步向他們解釋時,竟有人說:"你們中國人畫不出這樣的畫。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張步。弘揚中國傳統藝術,把國畫藝術推向國際,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畫,這就是1992年,在他58歲時毅然出國旅居加拿大的原因之一。經過近兩年的緊張準備,於1995年應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國家美術館邀請,張步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大型個人美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加拿大藝術評論家麥大夫在一篇評論中寫道:張步的作品就像19世紀中葉法國的高更荷蘭的凡·高及其他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一樣石破天驚。以張步目前的成就,已足以成為當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10年來,他不僅在北美洲,而且在亞洲和歐洲舉辦展覽、講學,作品打入各國知名畫廊,被一些國家級美術館和博物館展出和收藏。現已出版個人畫冊10餘部,並在日本印有與原作等大的高仿國畫20多種,編號簽字公開發行。 2005年4月底,張步先生從加拿大專程回家鄉唐山,在參觀訪問空隙,以《我的藝術道路》為題,向家鄉人民做了匯報。他在與美術界同仁座談交流時說:我是中國畫家,是冀東人。唐山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成長的地方。我的成績屬於唐山人民,我願為家鄉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美術事業的騰飛貢獻綿薄之力。

作品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他於聲譽鵲起時又開始了新的嘗試從創作題材、主題,以至境界、風格又有新的變化,1984年作品《神農架秋色》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突出表現在1986年創作的大型組畫《絲綢之路》之中。其中的《生命之歌》、《天山之魂》、《白馬天堂》、《火焰奇山》、《賽里木湖》等系列作品,擺脫了一般山水畫的湖光水色、山影竹樓等淺層自然風貌的再現,從人生、歷史、社會的層面,更多地傾注於內心世界的折射和潛在意念的抒發。而在80年代後期創作的《明媚臘月》、《子夜梨花》、《殘秋》、《河劫》等作品,則擺脫習慣的束縛,從逼真地描寫外在世界、強調物象的色感向縱深層次開掘,追求一種更為自然灑脫、更為抽象誇張、感情思緒更為隨心所欲的新境界。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