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

張東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

張東林,老雨,當代國畫名家,1957年生,安徽省蚌埠市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產業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擅長山水畫,亦涉足花鳥,人物,作品多次在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大型美展上參展並獲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東林
  • 別名: 老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蚌埠市
  • 出生日期:1957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天津工藝美院
  • 主要成就:國畫創作
  • 代表作品:《太行甦醒》《鄉情》《慈母情》《春雪》《夢太行》
人物簡介,參展及獲獎記錄,出版的美術專著,張東林國畫藝術論文中國黑白水墨畫-黑與白的哲學,國畫作品,藝術風格,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張東林,別署老雨,致遠堂主人。1957年生,當代國畫名家。安徽省蚌埠市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產業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畢業於天津工藝美院,主攻山水,亦涉足人物、花鳥。出版專著:《中國畫技法叢書·水墨山石畫法》《中國彩墨山水畫法》《中國山水畫基礎教程》《宋代山水點景人物》《宋代山水樹石雲水》《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東林山水畫精品選》等。作品曾多次在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大型畫展上獲獎。,在《美術》、《國畫家》、《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專業媒體上刊登,其畫作被收錄在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的《現代工筆畫精選》、《當代工筆畫》、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筆畫(1900-1997)》、《教學示範中國畫-工筆山水畫》,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教材——中國畫山水》等書及教材。《太行甦醒》獲由中國美協主辦的92”海南國際水墨畫大展”第一金獎。《鄉情》收錄在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教材——中國畫山水》。
張東林

參展及獲獎記錄

1992年《太行甦醒》獲中國美協主辦的“92”海南國際水墨畫大賽”第一金獎
1992年《粒粒總關情》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講話》50周年全國美展”
1993年《鄉情》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首屆山水畫大展
1994年《黃山雲起》獲中國美協、中國當代工筆畫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佳作獎
1994年《山鄉》獲中央電視台主辦的“94新鑄聯杯中國畫、油畫精品展”優秀獎
1994年《慈母情》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1996年《村山》獲中國文聯、中國扇子藝術學會主辦的“首屆扇子藝術大展”優秀獎
1997年《天開神秀》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主辦的“首屆
張東林美術專著張東林美術專著
世界華人書畫展”1998年《黃山春色》入選中國美協、中國工筆畫協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  1998年《老者》人物肖像寫生獲浙江省文化廳與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老蓮杯”中國人物畫展》優秀獎
2001年《綠滿太行》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大展”
2001《太行春曉》年獲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一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展覽”題名獎
2002年《太行新綠》獲中國美協、中國工筆畫學會主辦的“奇迪杯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優秀獎
2002年《新綠》獲由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
2003年《勝似春光花鳥》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2003年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4年《花卉》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06年《運河人家》入選《京杭大運河文化藝術之旅》一書,並在杭州書畫院、市政府展出
2007年《春雪》入選中國美協、中國工筆畫學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

出版的美術專著

《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東林山水畫精品選》 2013年出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中國工筆畫解析---宋代山水點景人物》 2012年出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中國工筆畫解析---宋代山水樹石雲水》2012年出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中國山水畫基礎教程》 2011年出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中國畫技法叢書-彩墨山水畫法》 2010年出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中國畫技法叢書-水墨山石畫法》 2008年第二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中國畫技法叢書-水墨山石畫法》 2007年第一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張東林工筆山水畫集》 2007年出版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張東林山水畫集--夢太行工筆山水》 2003年出版 中國國際美術出版社出版

張東林國畫藝術論文中國黑白水墨畫-黑與白的哲學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是永遠不可懷疑的真理,然而,“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是說藝術創作源於客觀現實;“不似”是指繪畫應該與客觀現實拉開距離。“似與不似之間”實際上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一種意想造型觀,通過對意想的追求,達到最追求的意境,兩者均以“意”為主導,意是主觀的,意和意境是經過主觀意識的提煉,概括以後的客觀現象,它體現了創作者的意志而給人以啟示。在中國人的心中,宇宙是無極無名氣無法用感官去把握的,人們只能通過心靈的靜觀方可領略的宇宙的本源,依靠內心的感悟去把握這個世界。
張東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
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體現於“黑白”,黑白是太極、陰陽。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白,昭明也,黑,玄冥也,知其昭明守其玄冥,不自炫耀,人皆法之,中國畫家則把墨稱之為五色,即中國畫中的焦、濃、重、淡、清,是指墨與水的融合所造成的變化。清初畫家石濤留詩一首:“墨團團里黑團團,墨黑團團天地寬;試看筆從煙中過,波瀾轉處不需完”。在中國的現代黑白水墨畫中,除黑白之外並無他色可言,這種思維的方法,趨向於人的內心世界,畫家對客體的存在,不單上作為描述的對象去認識,而是更注重畫家心靈意念的顯示。畫家主體與自然客觀的聯繫,不單是反映畫家感官的認知,而是更注重表現畫家身心的觀照,其繪畫做作的表現,並非是畫家的視覺對外部世界感知觀察後所描繪出來的物體表現,而是更注重畫家與自然的融合,是完成畫家之修養的結果。更具體的說,繪畫作品是畫家對客體進行意念篩選和同化了的視覺形象,是畫家在與大自然的契合點上找到了表現自我的天地。
張東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
黑白水墨畫,它天生的精神占絕對優勢,顯示出很高的創作性,在畫家的眼裡,“形”上物體的物質外貌;“理”是物象內含的精神;“意”是畫家自身的概念。在這裡,“形”的精細正確是無意義的,正象宋代大畫家蘇東坡詩中所云:“論畫經形似,見與兒童鄰。為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凡作畫者,得其形不如得其勢,得其勢不如得其韻,得其韻不如得其性,稱“性”之作,巧於心,寓於境,直參造化。一個畫家,若能在高層精神領域之中作超越時空的漫遊,便會明白作畫離不開人的精神,人的最高境界是“靜”,“靜”的條件是“不欲”,無欲故靜,主靜立人極,黑水墨畫中的玄冥幽深,其哲學境界正是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高度抽象的精神境界中,進行高度藝術境界的大化而得。黑白水墨畫中的黑白,並不是常人所理解的白,白乃是畫,它富於抽象精神的內涵。體現白的精神內涵是守黑,在黑上做文章,使黑與白產生必然的“形而上”的精神生髮,使白成為遼闊自由精神漫遊的空間。“色是空里色,空是色里空,空色相即離,妙在不言中”。色不是固定的實體,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在禪學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黑也是白,白也是黑。荷蘭的油畫家倫勃朗,計黑當白,知黑守白,雖然與中國畫的黑白運用相反,但其精神的內蘊是一樣的,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知白守黑與知黑守白都是使黑與白二者產生必然的精神聯繫,明乎其理,黑與白的處理便可隨心所欲。
張東林北京晨報專版張東林北京晨報專版
太行甦醒太行甦醒
藝術的背後是哲學,藝術向高深發展,必然向高層面的哲學延伸。中國水墨畫重在內美、靜美,貴在內在精神通明透徹,不貴勉強做作。中國水墨畫的黑白強烈、凝重、簡潔、明快和那無限的空間,其藝術魅力是色彩繪畫無法代替的。黑白世界,神秘而深奧,它具有一種宗教式的和諧與純淨,讓人們從超長的寂靜之中感受到真正的自我。這種境界,與老子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哲學精神是息息相關的,即不妄為,不妄事,不妄求味,而是從極淡泊中品位出來。這種無為的意識,是一種不求然而然的自然流露,是藝術家真意的潛層流淌,是藝術家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而爆發出的精神火花。所以唐代懷素“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的顛筆醉墨,就成了中國一千多年來為人稱道的不朽藝術範例。中國水墨畫的黑白中,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彼此矛盾
而化為和諧才是高層次的美學體現。佛學中的“不二法門”想到的是生與滅,它的反面是不生不滅這種認識進入了高層次的思維。而中國水墨畫的黑白畫面中的虛實關係,要做到大實的強烈、醒目、嚴整,又要有大虛的空靈、儲蓄、活潑,虛而不失其實,實而不失其虛。黑白和諧,實乃藝術上的“不二法門”高層次也。“佛為心悟,新因有佛迷”,把佛當作實體,反而悟不到佛,這是因為佛之妙心體現為真性情,所謂“見性成佛”,強調的是人的精神,虛而靈,空而妙,妙而悟,悟而得,乃是得而不住得的悟道方針。
張東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
黑白在畫家的眼裡,黑與白是極色,它能包容萬物中的五光十色,“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為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說玄黑素白,博大精深,互根互生,相互轉化,對立統一。所以黑白水墨畫如同太極雙魚圖那樣概括,又似八卦組成六十四卦那樣變化豐富而莫測。黑白水墨,樸素無華,其藝術語言,從某中意義上講,是永遠沒有極至的,它存在著眾多的未知因素,所以中國黑白水墨畫留給人們的是無窮無盡的追求。

國畫作品

作品多次刊於:《美術》、《迎春花》《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並被收錄在《現代工筆畫精選》《當代
工筆畫》《中國工筆畫》《教學示範中國畫-工筆山水畫》《二十一世紀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山水》等書及教材。並獨立編寫了由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的《中國畫技法叢書》中的《水墨山石畫法》、《彩墨山水畫法》《中國山水畫基礎教程》,和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張東林山水作品》集。

藝術風格

國畫藝術猶如一條長河,一直源源不斷,向前發展。隨著各種畫風畫派的日劇成熟, “禪意”畫風作為一種傳統的繪畫技法日趨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從古至今一直備受國人追捧。著名國畫家張東林先生他憑藉著紮實的寫生功底和深厚的筆墨功底,
將禪意畫風範演繹的淋漓盡致、精彩絕倫。他所創作的太行圓光系列工筆山水畫,畫風清淡高雅,意境深邃,含蓄蘊藉;技法嫻熟,水墨勾勒精細,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深邃靜謐。在他的繪畫語言裡,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傳統與創新的交織融合,故歷代不乏不設色之水墨山水,以墨之濃淡乾濕分出層次,以留白烘托出畫的靈氣,黑白之間盡顯中國畫之神韻.也為中國畫獨有之魅力.然而,畫家張東林在研究前人謀篇布局的基礎上,勇於探索求新,逆傳統布局方法以濃重墨色作為背景,藉助於現代繪畫中的光的表現手法,加之畫家本人長年在太行山寫生之感悟,創作了夢太行系列山水畫,靜心觀賞,你會發現似曾相識在夢中,作品寧靜深遠,充滿了神密感,恰當地表現出大自然的不可知的一面.
張東林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一有時間就會遊走於太行山、黃山、華山、泰山、秦嶺...........到
處採風、寫生,張東林在繪畫風格上的成就和不斷探索、孜孜進取的精神震撼和感染了整個國內畫壇。如今的他,已是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的當代書畫名家。他曾經走進太行山十餘次,八上黃山,多次登臨泰山,大江南北到處留下了他追尋藝術的足跡。張東林先生熱愛祖國河山,更熱愛太行山,張東林先生說“對太行這片熱土和在這裡孕育、發揚光大的太行精神懷有崇敬之心,太行精神是國家和民族處於危亡的關鍵時刻,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現的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澱和延續。我要用我的筆墨一生為太行山立傳,為祖國河山立傳。
張東林先生創作的太行山水畫,雄渾氣勢中見靈逸,繁複筆墨中見靈秀,他的山水畫冷峻而清逸,脫盡俗習,不落尋常蹊徑,用筆厚壯雄闊,披麻皴、斧辟皴、折帶、.........各種畫法兼具,不拘一法,構圖奇特,用筆或潤淡、或松秀、或蒼勁、或細柔,不拘一格,筆墨境界豐富,震撼人心,充分展現了畫家筆墨功底的不同凡響。張東林先生的山水畫即有北方畫派那種氣勢和雄渾厚重的特點,又有南方畫派清潤雅秀的美感,展現了中國山水的崇高之美、凝重之美,黑色大山突兀,白色飛泉直下,形成鮮明的對比,前山的光感,遠山的墨色,都能渾然一體,達到化境的境界,觀之頓感:墨黑叢中天地寬的感覺。
張東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
張東林先生的山水畫創作,是從傳統中打出來的,張東林說:“他苦學傳統,學進去,是為了將來能夠闖出來,多方向學習,為日後創新積蓄力量”。儘管他懂傳統,但不拘於傳統,他直接師法大自然,不以前人之法所束,他懂西洋畫,但不用西洋畫改造中國畫,用傳統的筆墨,素描的方法,描繪出大自然的“真”和“美”。張東林先生的山水畫創作展現了山水的崇高美和凝重美,在崇高和凝重中,又增添了古人所沒有的“光”感,他把傳統化進大自然中去,再造了大自然,再造了傳統。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