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張村鎮位於鄧州市西北部,距市區30千米。東與趙集鎮隔湍河相望,西鄰淅川縣厚坡鎮,南接文渠鄉,北臨十林鎮。南北長10.5千米,東西寬13.75千米,面積78.1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57121人(2017年)。轄張北、張南2個社區,冠軍、五湖、郭王、路寨、賈橋、朱營、西裴營、蘆家、楊樓、高劉、西河、杜莊、程營、堰子趙樓、梁莊街、路莊、趙家、堰子王營、李窪、崔坡、上營、高家、李樓23個行政村。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崗丘,東部為平原,河流主要有扒淤河、得子河、湍河。確(山)內(鄉)公路過境。古蹟有西漢冠軍縣遺址、霍去病墓、南北朝彩色畫像磚墓。
[代碼]411381109:~001張北社區 ~002張南社區 ~201冠軍村 ~202五湖村 ~203郭王村 ~204路寨村 ~205賈橋村 ~206朱營村 ~207西裴營村 ~209蘆家村 ~210楊樓村 ~211高劉村 ~212西河村 ~213杜莊村 ~214程營村 ~215堰子趙樓村 ~216梁莊街村 ~217路莊村 ~218趙家村 ~219堰子王營村 ~220李窪村 ~221崔坡村 ~222上營村 ~223高家村 ~224李樓村
沿革
古為鄧州四大名鎮之一。1958年建張村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設鎮。1997年,面積78.1平方千米,人口6萬,轄張南、張北、崔坡、朱營、杜莊、堰子趙樓、堰子王營、西裴營、西河、路寨、程營、李窪、楊樓、梁莊街、高劉、賈橋、趙家、李樓、上營、冠軍、盧家、五戶、高家、郭王、路莊25個行政村(129個自然村,347個村民小組)。
鎮情概況
張村鎮位於
鄧州市西北30公里處,古為鄧州“四大名鎮”之一。東與
趙集鎮隔湍河相望,西鄰
淅川縣
厚坡鎮,南接
文渠鄉,北
十林鎮。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13.75公里,總面積78.1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79825畝。豫53線公路縱穿鎮域,交通十分便利。鎮政府駐張村集鎮政教路東端,57121人(2017年),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高山族。
行政區劃
全鎮轄張北回民社區、張南社區、冠軍村、五湖村、郭王村、路寨村、賈橋村、朱營村、西裴營村、蘆家村、楊樓村、高劉村、西河村、杜莊村、程營村、堰子趙樓村、梁莊街村、路莊村、趙家村、堰子王營村、李窪村、崔坡村、上營村、高家村、李樓村2個社區、23個村委會,129個自然村,347個村民小組,14192戶。
地理環境
鎮域內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崗丘,東部為平原,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境內河流主要有扒淤河、得子河、湍河,河流總長度32.5公里,流域面積18.8平方公里。屬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質有沙土、黃壤土、黃膠土、黑粘土四種,呈帶狀分布。自然資源豐富,栽培作物有糧食、經濟、油料、蔬菜、中藥等160多種,品種400多個,動物種類齊全。
鄉村故事
在上營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輩輩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清康熙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部將率部由東南沿海北上至盧溝橋後,又奉命自此向東南一帶分兵屯墾。部隊里有五位來自台灣阿里山區的高山族士兵,分別叫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旦、安達依魯、佚名,被安排在鄧州城區西北40里處屯墾。他們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更漢姓為陳、周、蔡、黃、林,從此過上了漁樵耕讀的平民生活。300年風雨滄桑,五姓後裔逐漸繁衍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
民俗文化
自鄧州城區乘車,沿豫53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駛約20公里,就到了遠近聞名的“台灣村”。一下車,便可看到以原來的鄧內公路為主形成的一條街道。街道寬約20米,長約500米,兩旁堆滿了像小山一樣的廢舊塑膠、家電、門窗家具等物品,這就是“台灣村”居民創建起來的豫西南最大的廢品收購加工交易市場。“台灣村”的居民們在服飾、飲食、行居、婚喪嫁娶等習俗方面獨具特色:在服飾上,與當地漢民相比,他們的上衣均無領子、袖子略短,下衣襠大腿寬,較宜于田間勞作。在飲食上,他們喜愛吃米飯,主食常常是蘿蔔、白菜夾肉燜飯,喜愛吃魚。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嗜愛抽菸。他們以每年的臘月二十四為祭灶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用糯米染紅的頂子饃,以象徵其始祖原為有軍功之人;以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九為寒食節,這一天,村民們吃飯時不能見到太陽,還要穿上本族服飾,聚集在祠堂內唱歌、跳舞,表達對在數百年前抗擊荷蘭殖民者入侵鬥爭中犧牲的先祖的懷念。
2002年,鄧州市、張村鎮兩級政府借陳氏高山族紀念其始祖依那思羅誕辰365周年之機,投資數百萬元,修建了集觀光旅遊與農業綜合開發為一體的“阿里風情園”。“阿里風情園”共有台灣村牌坊樓、台灣閣、媽祖廟、高山始祖塑像等20餘處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