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張曉光教授具有堅實的臨床醫學理論基礎,了解國內外醫學
科技發展趨勢,多次到國內外考察學習、學術交流,潛心鑽研醫學領域高新技術,
系統研究相關學科前沿理論,諸如神經免疫學、腦脊液細胞學、臨床神經心理學及神經系統介入治療。精通神經內科先進技術,掌握腦血管造影、腦腫瘤、腦血管病等介入性神經內科學診療技術,尤其在森林腦炎的診斷、治療、臨床研究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他帶領的腦炎科技術團隊被確定為
自治區領先學科,10年來積累了2000多份森林腦炎病例資料參加國家《職業性森林腦炎診斷標準》課題組工作,通過全國職業病診斷標準委員會審定,並於2002年由國家衛生部正式頒布實施,2000年7月他領導課題組與
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協作,開展的森林腦炎病源學、
森林腦炎疫苗免疫水平檢測、血清學綜合實驗研究,使我國森林腦炎疫苗更新換代。近年來, 2項科研成果獲
內蒙古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內蒙古科技進步三等獎,《
森林腦炎疫苗接種血清學抗體水平監測研究》等8項成果獲
自治區衛生廳、醫學會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二、三等獎,《肌電圖在森林腦炎病人的套用研究》、《森林腦炎與萊姆病雙重感染致眼部病變的報告》等20餘篇論文在《
中華神經科雜誌》、《中華傳染科雜誌》等國核心心期刊和學術會上發表、交流。參與編寫《重型顱腦損傷的預後預測》、《中國大興安嶺蒙藥》等專著2部;目前正在主持研究的課題有與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合作項目《蒙西醫結合森林腦炎臨床研究》,
內蒙古衛生廳立項課題《森林腦炎中樞神經系統影像學改變研究》,民族大學立項課題《森林腦炎病人呼吸功能障礙早期識別研究》。
獲得榮譽
在教學工作上,張曉光教授具有高度責任感,2004年晉升為“三級甲等”醫院後,他就將“鞏固三甲成果、建設大學醫院”作為醫院新的發展目標,不斷加強軟、硬體建設,使醫院教學工作逐步規範。2006年通過了
自治區首次教學基地評審,2007年承接了
內蒙古民族大學3+2兩段式教學。同時,承擔
內蒙古民族大學、
包頭醫學院醫學碩士研究生教學任務。張曉光教授多年來能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他不但努力研究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還有老教師、老專家的深厚的教學功底、授課質量、教師風範。他親自擔任教學質量監督領導小組組長,參加每一位新教師的試講,開展集體備課,組織教學查房,重視多媒體教學,不斷開拓創新,鑽研業務,在教學改革、教材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成績顯著,2008年獲得
內蒙古民族大學突出貢獻獎。
張曉光教授經常深入一線,開展醫療救治,有效處置突發衛生事件。2003年“非典”肆虐,他挺身而出,帶領醫療隊64人趕赴首府
呼和浩特,在
內蒙古SARS中心接管一個病區,取得了患者治癒率100%、滿意率100%、感染率為0的優異成績。受到
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表彰,獲“
內蒙古自治區防治SARS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8年4月20日,一架直升機在執行撲火任務中失事,機載森警戰士和機組人員共14人受重傷,張曉光教授帶領醫療隊連夜驅車往返800多公里,連續工作27小時,實施航空救護,使傷員全部脫離生命危險,受到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和自治區、
呼倫貝爾市領導的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