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奎(戰鬥英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忠魁,男,漢族,1919年農曆6月21日出生於山東省沂水縣黃山鄉小莊村的農民家庭,貧困的生活使他失去了上學的機會。1936年隨父母逃荒到東北,落腳于吉林省樺甸縣紅石鎮石門溝屯,仍以種地為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忠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沂水縣黃山鄉
  • 出生日期:1919年農曆6月21日
  • 逝世日期:2004-06-21
戰鬥事跡,戰鬥榮譽,建國後的生活,

戰鬥事跡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忠魁與本地的熱血青年一道,積極參加地下抗日救國活動,為抗日聯軍送情報,送給養。1940年冬,他與蛟河縣的一個同志在為抗聯部隊送信時,在返回途中與日偽軍遭遇,張忠魁的頭部被子彈划去一塊皮,鮮血直流,被當地老百姓救下而幸免於難,那位蛟河的同志因傷勢過重,加之凍餓而犧牲。
1945年11月,張忠魁參加黨領導的模範自衛隊(基幹民兵),配合樺甸縣大隊與國家黨反動派進行鬥爭,先後擔任排長、副連長、副指導員。在解放戰爭時期,曾7次配合部隊作戰、剿匪。1946年冬,在追剿樺甸縣白山鎮附近土匪時,張忠魁與民兵一起,冒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頂風冒雪,連續追剿15天,迫使這股殘匪全部下山向我民主政府投降。1947年10月,為配合我軍解放吉林,樺甸、磐石縣民兵合編為一個民兵營,張忠魁任二連一排排長。在向吉林開進時,他帶領一個戰鬥小組,擔任民兵營的尖兵,當行至永吉縣口前村附近時,突然發現前面山上有敵人。他一面派人回去報告,一面指揮尖兵組進行戰鬥,敵人向他們猛烈射擊。在這關鍵時刻,張忠魁向敵人投出一顆手榴彈,在煙幕的掩護下,孤身衝進敵陣,從敵人手中奪過一挺輕機槍,大聲喝道:“舉起手來,不然全斃了你們!”,迫使敵人放下武器,全部投降。這一仗俘虜敵人14人、繳獲輕機槍1挺,長短槍13支、子彈2箱,為全營民兵的前進掃清了道路。在1947年至1948年裡,他共擊斃和俘虜敵人29名,立下了赫赫戰功。1950年9月下旬,張忠魁應邀去北京參加全國民兵英雄代表會議,會上,被評為“全國民兵戰鬥英雄”,會議期間參加了國慶觀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接見,併合影留念。
1950年10月,張忠魁在北京開完國民兵英雄代表大會,回到家的第二天,就帶頭報名參加抗美援朝擔架隊,擔任了排長。在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上,張忠魁帶領全排擔架隊員緊緊部隊前進,搶運傷員,愛護傷員親如兄弟。有一次遭到敵機轟炸,他不顧個人安危,俯在傷員身上,他自己被燒傷,卻背起受傷的志願軍戰士,一直把傷員送到醫院。颳風下雨時,他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蓋在傷員身上。有的重傷員不能起來大小便,他就用自己的喝水缸子為傷員接尿。在五次戰役的一次夜行軍中,天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張忠魁和擔架隊20多人迷失方向,掉了隊,在天亮時,才發現前方就是敵人陣地,在緊急情況下,張忠魁堅定沉著,帶領全排同志脫離險境,追趕隊伍,連續追了三天,終於趕上了隊伍。

戰鬥榮譽

從1950年11月至1951年11月,他共擊斃擊傷敵人27名,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並於1951年2月在朝鮮戰場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建國後的生活

1951年11月,張忠魁從朝鮮回國後,他回響黨的號召,投入到互助合作化運動中。1952年2月,他團結了20多戶貧下中農成立了樺甸縣三區第一個互助組,張忠魁擔任組長。他時刻想著黨的教導,處處關心民眾,誰家種子不足,他及時幫助串換,誰家勞力不夠,他不僅自己親自參加,還組織別人去幫工。他事事注意把溫暖帶給民眾,成為全組的貼心人。在他的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苦戰奮鬥。這一年,家家奪得了好收成,在經濟上翻了身。1953年1月,張忠魁光榮地出席了吉林省第四屆農業豐產模範代表大會,被評為省農業勞動模範,他領導的互助組,被評為省二等模範互助組。1958年後,擔任多年的生產隊長、生產大隊大隊長等職,受到全體社員的好評。1960年4月18日,張忠魁應邀去北京參加全國民兵英雄授獎大會,會上,毛澤東主席親自嘉獎給他“光榮槍”(自動步槍)一支;1978年張忠魁參加了瀋陽軍區召開的表彰大會,時任瀋陽軍區懷念員的李德生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狀。1960年至1984年間,張忠魁還多次應邀到各地去做英模事跡報告。
張忠魁一貫酷愛民兵工作,他先後在民兵組織中擔任副連長、副指導員。他經常講:“打江山靠人民武裝,保衛江山也要靠人民武裝”。他雖然家庭負擔比較重,但仍然積極參加民兵活動,給民兵講解:民兵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軍事訓練時,他和民兵一起摸爬滾打,給大家做示範講解,他把在戰爭年代學到的本領,全教給民兵。他所在的小紅石村民兵連連年被評為鄉、縣民兵工作先進單位,他本人多次被鄉、縣武裝部評為優秀民兵幹部。張忠魁年過花甲之後,還仍然擔任民兵連的“顧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張忠魁帶頭落實農村各項經濟政策,在落實生產責任制的頭一年,實行科學種田,成為全縣首批交售萬斤糧戶之一,為四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1982年被中共樺甸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並再一次當選為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5年之後,因年老體弱而未再有大的活動,仍以種地務農為生,平靜地度過了晚年。2004年6月21日在家中病故,終年8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