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源

張德源,(1933-1989),高級工程師。甘肅省鎮原縣太平鄉慕坪西莊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德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甘肅省鎮原縣太平鄉慕坪西莊
  • 出生日期:1933
  • 逝世日期:1989
  • 職業:水利設計工作
  • 畢業院校:蘭州大學
  • 性別:男
簡介,主要業績,主要著作,

簡介

1938年在太平高小讀書,1945年在鎮原中學讀書,1948年考入甘肅省慶陽一中讀高中,1953年9月考入蘭州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1957年畢業後分配到國家黃河水利委員會任技術員,1959年甘肅省人委水利廳水土保持局工程師,1962年慶陽地區行政公署從事水利水保設計工作。先後負責慶陽、鎮原、寧縣、環縣、合水、華池、西峰等縣水利設計工作。

主要業績

一、1954年至1956年底,在蘭州大學校長林迪生的領導下,采轎試與劉詩惠歷時兩年共同完成《蘭州市現代地質地貌的調查報告》,該報告對解放初期的蘭州市城翻笑市規劃和建設具有指導作用,對城市布局以及石油、煉化、鋼鐵、鐵路等具有指導意見,報告對蘭州石化、蘭煉等大工廠廠址的選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得到甘肅省省長和蘭州市市長楊峰的充分肯定。
二、1957年7月到慶陽地區行政公署工作。主要從事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水土保持工作,組織對慶陽地區進行了第一次地質地貌的科學考察,確定慶陽地區大多數範圍棵禁簽才被圈定為黃土高原溝壑區,對慶陽地區地理、地形、地貌調查進入國家地理庫作出了貢獻。調查報告填補了慶陽地區沒有水保、地質、地貌調查資料的歷史空白。
三、1958年他指導寧縣人民政府完成整詢判了太昌萬畝樣板田試驗、寧縣老虎溝規劃林帶的試驗、華池林地改造、鎮寧縣宮河農田改造試驗等項目做出了突出貢獻,為隴東農田改造、水土保持、林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1957-1968年他研究拳辨乎指出慶陽地區是棄抹厚一個“豐水周期”,降水過程較多,容易出現大的洪澇災害。果然,在他到慶陽不到兩個月,慶陽地區環江河流域就出現了528立方米/秒的超標準洪峰流量,這次抗洪搶險也是對他的水利人生史上第一次考驗。
五、指導1981年黑河、馬蓮河流域、西峰、董志塬抗洪搶險。他立即向省上做了匯報,研究制定堤防加固方案,方案制定後,他抽調了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分赴各險情工段,對薄弱環節進行加固,為堤防加固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防止了暴雨的襲擊。
六、1972年至1973年在岱馬渠道進行勘測設計與施工,改革壩型設計,(壩長120米壩高5.4米兩條渠道灌地1900餘畝)。溢流壩外坡由弧形改為階梯形,便利了施工,縮短了工期,堅固耐用,節約了投資。砌石完成後,混凝土護面,多年使用,效果良好。開工前,重力滾水壩有三個對比壩址方案,經地質調查,鋼鑽鑽探證明,上壩址(楊莊科)有斷層,不宜築壩,繪有地質剖面圖和斷層圖,交給縣委王生金書記,共同予以否定。中壩址(柳樹河灣),河床坡陡流急,壩基及護坦不穩固,也予以否定。下壩址(岱馬),沖積層薄,壩基穩固,最後確定為壩址,立即組織力量施工。
七、1977年在平泉鎮搞路線教育期間,主動投入洪河流域治理,在洪河大隊鄭溝、大溝搞了兩座拱壩的設計與施工。完工後,攔泥、過水,便利交通。1978年在開邊從事農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在此期間,進行了陳溝拱壩(高7米)勘測、設計。竣工後,長年蓄水,灌地1700餘墊局求希畝,使用效果良好。深受民眾的歡迎。

主要著作

完成了《論馬蓮河流域的治理方略》、《對黑河流域百年水利水保治理的研究》《論涇河流域的治理方略研究》《黃河流域推廣紅土瀉溜面套用研究》等許多重要科學論文,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資料和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