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和(根雕大師)

張德和(根雕大師)

張德和,浙江省象山縣人,1955年出生,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副主席、浙江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竹根雕專業委員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德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省象山縣
  • 出生日期:1955年
  • 職業:根雕大師
  • 主要成就:獲劉開渠根藝獎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坎坷經歷,歷年成就,成就及榮譽,個人作品,大地根雕,張飛竹根雕,玉立根雕,秀根雕,斜風細雨,思想者,思凡根雕,劉海戲金蟾,老朽竹根雕,華裝初試,釣魚島主人,澹泊根雕,大智根雕,沉魚根雕,背影根雕,探竹根雕,漁翁竹根雕,楚魂根雕,茅屋一秋風,人之初,出沒風濤,

個人簡介

張德和,浙江象山人,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竹根雕專家委會主任、第一批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十佳民間藝人、象山竹根雕行業的“奠基者”和“領頭羊”,痴迷根雕近三十載,鍥而不捨,上下求索,先後自創竹根雕仿古法、局部巧雕法、亂刀法、大寫意,不僅把瀕臨絕跡的中國竹根雕藝術推向新高峰,而且還影響早就了一大批藝術新秀。象山竹根雕從無到有,從粗到精,名聞遐邇,直至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竹根雕藝術之鄉。
張德和張德和

人物生平

坎坷經歷

改革春風帶來希望
張德和出生於浙江省象山縣山區一貧困農家,國中剛畢業父親病倒了,家裡失去了頂樑柱。矮小瘦弱的張德和就去學油漆技藝,跟著師傅走村穿鄉,掙一些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張德和自小聰穎勤奮,在學油漆的同時,他還自學繪畫、雕刻等技藝,深信藝多不壓人。張德和是幸運的,1978年,三中全會的春風拂來,國家放寬政策,私人可以興辦工廠,張德和看到機會來了,他想利用自己的藝術特長和天份乾番事業。象山地處浙東沿海,家鄉是竹海滿山遍野,每當秋冬季節,山民們修整竹林,砍掉竹子,到處都是竹根,被當柴火燒都嫌麻煩。張德和騎著腳踏車來到寧波城裡的工藝美術廠,看到許多出口的竹根雕,很受國際市場歡迎。張德和想,竹根雕是我們國家歷史悠久的一門民間藝術,以前在浙東一帶也曾興盛一時,他的靈感油然而發,決定在家鄉辦一家竹根雕工藝美術廠。
歷盡千辛與竹結緣
萬事起頭難,張德和不知竹根雕產品從何下手。經多方打聽,他了解到上海外貿公司有位“老法師”,對竹根雕產品十分精通,張德和決定不揣冒昧前去求教。沒人引見,張德和以尋找親戚的名義來到上海市的公安機關,請民警幫忙“指路”。那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張德和摸黑找到了“老法師”的家。面對素昧平生的鄉村青年渴求的目光,“老法師”不忍拒絕,他帶著張德和來到一個外貿產品的倉庫,告訴說,只要你能做出同樣的產品,我幫你打開出口市場。張德和依樣畫瓢,精心雕刻,第一批100個竹根雕送到了上海外貿公司,“老法師”看了非常滿意,讚嘆不絕,這筆訂單張德和掙了2萬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張德和趁熱打鐵,擴大生產規模,短短5年間,張德和的產品打入15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小有名氣,然而,接著卻是各地跟進風起,一些同行爭相模仿,互相低價傾軋,但產品檔次和質量不高,造成了行業危機。
另闢蹊徑以藝取勝
張德和痛定思痛,反省思考自己的路子。他認為,竹根雕說到底是一件藝術品,而藝術最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低檔次重複。只有提升竹根雕的藝術含量,創造個性,才有新的生路,他決心另闢蹊徑。經歷艱難的探尋摸索,張德和終於從“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不似而似”的現代審美理念中得到啟發,推出了“局部雕法”,所謂“局部雕法”,就是對竹根的雕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更多地保留竹根雕的自然特色,以體現返璞歸真的情趣。接著,他又發明“亂刀法”、“連體雕法”、“組合雕法”和“大寫意法”。他的藝術創新,開闢了竹根雕藝術的新天地,被稱為“中國竹根雕藝術的一次革命”,也使一度滑坡的浙東竹根雕藝術產業起死回生。於是業界有了“世界竹根雕在中國,中國竹根雕在浙東,而浙東最好的竹根雕當數“張德和”的說法。
精益求精再攀高峰
1999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中國文化周”中,張德和的竹根雕作品首次應邀出國展出,立即引起了愛好藝術的法國人的關注。法國電視台、《費加羅報》、《歐洲時報》等數十家海外媒體作了報導,稱張德和竹根雕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的傑出代表。此後,他的竹根雕作品又多次到歐洲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交流。他的作品在台灣宜蘭藝術中心展出期間,短短6天時間,迎來了12000多名觀眾,創下了宜蘭藝術中心全年單場觀展人數之最。張德和不斷探索新的突破。《茅屋?秋風》即是一個典範,在這件作品中,他採用三件組合式雕刻的大膽創意,完成了茅屋、孩童及遠山的三個意象的統一,根須的密匝蓬亂,恰好形成了自然的茅屋,在狂肆的秋風下東倒西歪,幾個孩童躲避著風的肆虐,遠處的小山為這一畫面增添了空間感和完整性,集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一體,這組作品獲得了首屆中國竹工藝精品創作大賽的唯一金獎和中國民間文藝政府最高獎“山花獎”。
傾家建館傳播根藝
隨著獲獎越來越多,張德和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去他工場裡參觀的愛好者常常人滿為患。這些年來,張德和在創作中也留下了不少得意之作,如表現一老者思考形象的《大智》,是他花了5萬元材料製作的精品,後日本一位客商提出花60萬買它,張德和不忍割愛。他想建一個專業竹根雕館,把這些作品留存後世。他的想法得到了象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縣裡決定無償劃撥5.1畝地給張德和建造德和根藝美術館。張德和大受鼓舞,賣掉了自己的兩棟房子和大部分家產,悉數投入藝術館的建設中。現今的德和根藝美術館是一座建築面積達4000的仿古四合院,粉牆黛瓦,依山而築,別有風韻。據了解,這是採用“民辦國助”形式建設私人藝術館,也是當地政府探索和發展文化大產業的一個創新。張德和說,這幾年,他的心就放在這所藝術館,想為後人留下一些藝術的瑰寶。

歷年成就

1955年出生在象山西周蒙頂山的一個農民家庭;
國中畢業後,跟隨一位民間藝人做漆匠,晚上到舅舅那裡學雕刻。悟性聰穎,兩年後就獨立開了作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張德和去奉化、寧海等地考察工藝美術企業,試搞竹根雕,張德和搜羅了幾十種配料,做了上百次試驗後,發明了沸煮浸漬法,攻克了竹根雕仿古處理的難關;
1983年,張德和成立了象山第一家竹根雕廠——象山丹城出口工藝美術廠。鼎盛時期,擁有60多名員工、產品出口10多個國家、歷年被評為出口創匯先進企業;
八十年代中後期,張德和悉心竹根雕技藝創作,他發明的“局部施雕法”、“亂刀法”、“聯體雕法”、“組合雕法”和“大寫意法”等,被視為中國竹根雕藝術的一次革命;
1991年,張德和的作品《眷戀》獲得中國根藝美術最高獎——劉開渠根藝獎金獎。之後,他的《洪荒時代》、《華裝初試》、《出沒風濤》、《茅屋·秋風》等作品,屢屢問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獎、國際性展覽金獎等一系列國內國際大獎;
1999年,受邀參加“99巴黎·中國文化周”,做根雕表演。一年以後,再次受邀赴法國蒙頓做根雕藝術表演;
2003年,張德和得了6個金獎,其中一個是全國唯一的金獎。在他的引領下,象山竹根雕再度勃興,湧現出了一大批藝術精英,象山竹根雕因此被評為“浙江名雕”;
世紀之交,張德和開始籌建私人藝術館,他要向世界展示這項中國傳統技藝;
2006年秋天,張德和籌資興建的“德和根藝美術館”在象山丹城東谷湖畔落成開館。“以根載道、以藝會友”,“德和根藝美術館”成為象山知名旅遊景點,越來越多的領導、學者、普通觀眾慕名而來,到這裡參觀、交流;
2008年,張德和開辦了首屆浙江省高級根藝培訓班,著力培養根雕專業人才。

成就及榮譽

1999年,法國總統俯特別外事顧問接見張德和並參觀作品展;
1999年,張德和在99巴黎·中國文化周上作根雕表演;
2000年,法國錢幣雕刻家菲利浦斯,在法國展出現場特請張德和為他雕刻一件竹根雕作品;
2004年3月,寧波民間藝術家會聚申城 ,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
2006年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將德和堂根雕《佛手》贈送給英國前副首相;
2006年,德和堂根藝作品被選為國禮;
2007年11月,寧波竹根雕展團赴台交流;
2008年5月,象山竹根雕,亮相中國義烏文化博覽會;
2009年9月,參加首屆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象山竹根雕"奪金獎。

個人作品

大地根雕

2000年 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金獎;2004年 獲“第九屆中國根石藝術博覽會”(劉開渠根藝獎)金獎。這位慈眉善目,滿懷愛意的母親,望著懷裡正準備哺乳的嬰兒的畫面,象徵了大地對於人類的饋贈和不圖回報。這種樸素的母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體驗過,令人想起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詩句,既是母性的體現,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母親的偉大使命。

張飛竹根雕

1991年 獲“第二屆浙江根藝優秀作品展”開拓大獎。怒目圓睜,怒髮衝冠的形象,以前僅存於我們的想像當中,作者給這些想像以實在的外形。難得之處在於雖然誇張,但是生動、合理,眼神與鬚髮呼應地十分和諧、貼切。

玉立根雕

2003年 獲“第三屆(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金獎;同年 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仕女、貴婦人之類一直都是作者比較鐘愛的題材。在材料的選擇上,他發現柏樹去皮之後那段根的色澤、肌理,很適宜表現女性的衣著以及肌膚的質感,《玉立》就是一件這樣的作品。“綺而有質,艷而有骨”所指的應該就是這種優美秀麗,又不失典雅莊重,氣質與容貌兼備的形象。

秀根雕

由一塊形狀不規則的根瘤,作者聯想成斜栽金釵的古典東方女性。幾何、線條形的五官與面部輪廓使觀者不能確定她到底是誰,從眉眼間略帶高傲的“貴族”氣質以及精巧、細膩的纖纖玉頸與櫻桃小嘴,實際上暗示出,她不是表現特定的某個人,而是作者對於東方女性玲瓏精緻、含蓄內斂的由衷讚美。

斜風細雨

作者將連體的兩個竹根通過根須的遮掩和過渡構思成一個整體。一個做人物,一個做魚簍和槳,大膽、巧妙、自然、貼切。作者考慮到了主人公漁父身上的 “蓑衣”被吹得整齊的擺向一邊;竹根須(棕櫚)交錯糾結也極像被雨水打濕的蓑衣,而漁父仍在風雨中自得其樂,表現出隱遁世外,“不須歸”的主題。

思想者

作品與《智者》的做法相同,其最大的特點乃是對材料本身的挑戰:竹子內部虛空,在僅有可供雕琢的表面上充分施展技藝尤其困難。高鼻、深目、光潔的膚色,以及腦後那頂富有新疆特色的帽子,在作者看來,雖然世間存在著民族、膚色、信仰的差異,然而 思想者們對人生與社會的思索卻頗為相似。

思凡根雕

表現的是兩仙女因為世間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思戀人間。雖然在天上,還是忍不住回頭下望。這件作品在靜態中展示出動態的形體,上升的身軀和俯視的視角形成張力,形向上而神欲下,使得作品既有飄逸的感覺又有一份穩重的定力。

劉海戲金蟾

1994年 獲“浙江省首屆鄉鎮企業優秀工藝品展評會”特等獎。作者由竹根向樹根雕刻過渡的早期嘗試之作。該作品在原是別人失敗的作品之上,調頭、翻面,加工而成。在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劉海手中,垂下一吊三三兩兩的銅錢,使得作品以亦動亦靜,有聲有色。歪頭側腦,嬉皮笑臉的“劉海”的給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

老朽竹根雕

這個看上去多少有點“醜陋”的作品,架著一副眼鏡,有點老學究的模樣,更像是一位紹興師爺的形象,顯出其精明的職業特性。但乾癟的嘴唇,高聳的顴骨,滿臉的皺紋,印證了《紅樓夢》中這樣一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盤算了一輩子,最後還是免不了老與朽。

華裝初試

1999年 獲“中國工藝美術創作大賽”(世紀杯)金獎。竹根雕創作順天應人,特別是面對畸形根材,須經反覆揣摩與推敲,如同該作便是充分調動形象思維,敲定認為易出效果的最佳方案,才得以胸有成竹的開始下手:分別運用“亂刀法”和“局部雕刻法”,不失分寸地把握住所作古典仕女高聳的髮髻、厚軟的毛領及面相的刻畫,同時利用根材因生長遭受石頭擠壓而成扭曲變形的形狀,是之恰到好處地構成“不雕而雕”的“華裝”部分。並能看出人體手臂在裡面隆起的生動姿態,以及足以與整個造型追求“雕而不雕”的其他部分,形成虛實相間、互動協調的統一體,而令人物形象脫穎而出,一展軀體俯首的優美身姿和處在那種“鏡前人後,試著新裝”情節中凸現的風韻。

釣魚島主人

釣魚島既是我國的領土,在作者看來,又是如“蓬萊”、“方丈”之類的世外桃源。作品採取兩種不同的木材表現出相異的肌理,竹子因為有節,呈筒狀,取其一半為船身,柏樹的天然紋理處理成船下的波濤,作者描繪了一幅漁夫棲身釣魚島的畫面。“主人”一詞也是千百年來國人對於其領地主權的見證。

澹泊根雕

2003年 獲“第三屆(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金獎;2004年 獲“第二屆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評定會”精品獎。作為雕塑,在三維空間展示形體,通常的做法是把對象刻畫得精確到位,借用一個具體、可把握的形象來傳遞作品的信息。然而作者在創作《澹泊》的過程中,尤其在對眼睛的處理上,採取的是把對象虛化的表現手法,與之相反,眾所周知“畫龍點睛”的典故,在這裡卻隱而不點,既是作者的自信,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認為,一位文人、先哲對待人生,處理世事,應懷澹泊之心,不求乎外,但求乎內;眼睛不是用來審視外界,而是內省,佛曰“觀自在”,不為名利所累,自然也就澹泊了。

大智根雕

2001年 獲“首屆(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金獎。作者在塑造正面“老子”形象的時候,用的是俯視的視角,有幾個好處,一是能和觀眾目光直接接觸,發生交流;二是符合老子倡導的“無為”的哲學觀念。拱手狀、目光下垂的老子,以其“沉靜”,和自然融為一體。另一個別出心裁的地方是,老子反面,依照自然的紋理,儼然一位西方聖哲的胸像,意指東西方智慧有所偏重但殊途同歸。

沉魚根雕

從古到今,幾乎所有文化人讚賞美人不外乎“如花似玉”,“花”與“玉”的美帶來的體驗是直接的,作者卻利用一段紋理扭曲的藤條闡釋了“美”的間接含義。作品《沉魚》指的就是常在溪邊浣紗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因為美麗,水中的魚看見她都忘記了遊動,故有“沉魚”一說。一絲絲的木紋恰如其分地表現出紗與絲細膩的質感,也合乎作者“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創作理念。

背影根雕

將優美的形態與偉大的母愛融為一體的佳作,在繪畫與雕塑中屢見不鮮,然而此作獨具一格:僅僅是通過一個在搖籃旁邊的“背影”,營造出含蓄、典雅的東方女性形象。作者考慮到對於面部的審美,也許各人喜好不一,但一個充滿慈愛的“背影”,總是能在記憶的深處撥動人們的心弦。

探竹根雕

彎背弓腰的姿態有欠美觀,一般很少表現,而由於竹子自身材料的限制,只能取頂端偏斜出來的部分為頭部。作者抓住了手握經書的老學究眯眼打量事物的神情。竹子內部虛空,由內部隔開,正與老學究的嶙峋瘦骨相對應。

漁翁竹根雕

1997年獲“第六屆中國根藝優秀作品展”(劉開渠根藝獎)銀獎。漁翁粗看似乎完整保留了根的自然形態,斗笠、鬚髮、蓑衣、釣竿全是天然,其實是經過作者的剪裁,唯有貼近自然才能領會閒適的趣味。

楚魂根雕

創作手法很可能源自漫畫的啟發。對於人體的比例,顯然不合常規。整個作品呈高聳的山狀,象徵品德節操的高尚。由於透視的影響和材料自身的外形特徵,使得頭部靠近“峨冠”的地方形成視覺的滅點,作品雖不高,觀者猶如置身袍底,仰望高山。作品兩部分以顏色區分開,素描了屈子“江上行吟”的片斷。憂國憂民,潔身自好的形象借眉頭和嘴角等細部自然流露,“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大概就是指這種品德吧。

茅屋一秋風

2003年獲“首屆中國竹工藝精品創作大賽”(唯一)金獎;同年 獲“第八屆中國根藝優秀作品展”(劉開渠根藝獎)銀獎;2005年 獲“首屆浙江省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暨浙江省民間藝術普查保護成果展”“天工”最高榮譽獎;2007年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該作由三件獨立的單件組合而成,在形式上,使竹根雕之作別開生面,突破過去單體、單一和單調的傳統面目,向可塑性小、局限性大的竹根雕弱點發起挑戰;在內容上,通過營造山前兩座茅屋殘破景象,試圖表現唐代大詩人杜甫筆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詩意,引人有感鄰家孩童爭搶被秋風吹走的草扇拿回家補漏擋風,是如何讓杜甫觸景生情,發出膾炙人口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心聲;在製作上,與選題形式、內容一樣罕見,採用了大寫意表現手法,不惜調動圓雕、浮雕、鏤雕、陰刻和亂刀雕等各種技法,富有原創性的個性與特色。

人之初

2002年獲“首屆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選評會”精品獎。該作用材,取自被拋棄在垃圾堆當作廢物的一塊竹根,經清除周身嵌滿的泥石之後,發現其中有一根彎曲的竹編,斜貼著大竹根,由濃密的根須緊緊裹住……可謂不同尋常,乃至利用如此原生態之“絕”做文章,通過畫龍點睛的局部雕刻,加上必要的取捨和整合,使其“根”伴隨象有心生的構思“盤活”起來,不失藝術形象的視覺審美效果,均能圍繞“人之初”命題,與觀眾對話,這是該作因材施藝所遵循的創作理念,至於會給人以何種感受,任由見仁見智,共同對“藝術的根”,作出詮釋與解讀。

出沒風濤

2003年 獲“首屆中國竹工藝精品創作大賽”銅獎;2004年 獲“第二屆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評定會”精品獎;此作有感於范仲淹《江上漁者》中漁父捕魚之艱險,聯想到藝人生涯之不易。試圖通過雕刀的傳遞和竹根的介質,來表達作者內心思想情感。君不見,白髮蒼蒼的漁者,在夕陽下駕一葉扁舟,全神貫注地奮力拚搏在風浪中,去打撈明天的希望,那空空的漁簍則警寓藝無止境。成就屬於過去,一切從零開始。作品由上下兩個聯體竹根巧構而成。作者巧妙地借用根、須、空、節、疤等一切自然因素,內容豐富、心裁別出、清新自然、獨特雋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