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屋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君子布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屋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君子布社區下轄村,位於觀瀾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6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凌屋村、田心村。有張屋山、公坑朗山,海拔70米;君溪河從村東流過;附近有爛伴瀝水庫。張屋村又分為張一村、張二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君子布社區
  • 地理位置:觀瀾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35年,屬東莞縣第四區觀瀾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觀瀾區君子布鄉;1986 年,屬觀瀾鎮;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君子布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有張、劉、林3姓。第一大姓為張姓,清康熙後期從江西南昌遷移至廣東興寧,後從興寧遷移至當地。第二大姓為劉姓,第三大姓為林姓,均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從河南遷移至廣東梅州;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遷移至當地。原有鄒姓族人在該村落定居,後因無嗣而消失。
2015年末,戶籍人口180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80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2歲(男);實際在村人口18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2人,主要分布在荷蘭、牙買加。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現村集體主要經營廠房出租、房屋租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
黃背坑路、君新路經過該村。1958年通電話,1970年通電,1990年通自來水,1999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3年通網際網路。有黃鏡芳客家圍屋公園和張屋村民活動中心、黨員活動中心。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代表性民居為張富祖居、
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積500平方米,保存完好,有人居住。現存張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1983年,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現仍作宗祠使用。
張屋村碉樓,建於民國初期,系張氏族人遠渡牙買加務工後回鄉購置土地修建。坐西南向東北,面闊4.9米,進深4.5米,高4層。土木結構,外牆三合土夯築,內為木構樓板、樓梯。
張氏族人於20世紀90年代纂修《張氏族譜》。
該村有舞麒麟民俗,形成於清朝,已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張賢(已故)、張紀森、張紀安及他們的後裔。有詩描寫為"鑼鼓鏗鏘響連天,麒麟南瑞舞蹄躍。技藝超群憑套路,張賢吹笛撩花園。拳棍刀矛花樣顯,進入高潮眾歡騰。張姓麒麟聲名遠,廣東獲獎開紀元"。客家山歌,現已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賢被稱為客家山歌王,傳承人有他的子女張玉榮、張玉新、張玉娣。
代表性人物∶
張哲修(1918—1945),菲律賓歸國華僑,1943年從菲律賓回國後,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為游擊隊情報員,到廣州及日軍司令部、廣九鐵道沿線日軍據點收集情報,1945年8月,在增城縣三江河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