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新張屋村

葵新張屋村,位於葵涌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9千米。西有葵新新圍村,西北有東門村。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因村民多為張姓而取名為葵新張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葵新張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葵新社區
  • 地理位置:葵涌街道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葵沙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61年7月,屬寶安縣葵涌區葵涌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葵涌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葵涌公社;1983年7月,屬葵涌區;1986年10月,屬葵涌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2004年,屬葵涌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葵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張姓、彭姓。第一大姓為張姓,清朝從河源遷徙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彭姓,清朝從坪山遷徙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09人,其中男性51人,女性58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07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56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5年3月,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收入主要依靠物業出租及集體投資經營;2015年,公司收入6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古樸樹(樹齡115年),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
金葵中路經過該村。1966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1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該村彭氏族人存有《彭氏族譜》,1922年修編,1985年曾重印,裡面記載有彭氏家訓。
村莊整體坐北朝南,現存傳統民居約20座,集中在村中間位置。整座圍屋為三橫三縱格局,建築間的巷道寬約2米,西側有一排橫屋。建築整體保存較好,多數民居有過翻修,外牆也大多都重新批灰。現圍屋內居住的均為外來人員,此地村民則居住在圍屋外圍的新式居民樓。
村里現存張氏宗祠2座、彭氏宗祠1座,現仍然在使用。每逢重大節日,村民們都前去宗祠祭拜。宗祠也被作為村民操辦紅白喜事之地,凡有老人過世或逢婚姻喜事時,村民都要在此舉行相關儀式。此外,每當村民家中添男丁時,也都會前往宗祠舉行添燈儀式,向祖宗報喜,為孩子祈福。
代表性人物:
彭東海(1897-1975),15歲便到香港謀生。抗日戰爭時期,建立東利運輸公司,多次給游擊隊秘密運送軍需品,還組織發起香港葵涌同鄉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惠陽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副主任。
張新(1922一1998),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參加戰鬥數十次,曾4次負傷,被評為二等乙級殘廢軍人。1946年6月參加東縱北撤,此後曾參加南麻、濟南、淮海等戰役。1949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南下參加廣東戰役。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62年晉升為上校軍銜,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64年轉業,曾任廣東省藝術專業專科學校黨委書記,藝術學院院長,廣東省勞動局局長等職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