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將軍家廟

張將軍家廟

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豪山村北面,有一座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建築藝術價值的張將軍家廟。 祗見近兩米高的石柱圍欄內,有一組比珠三角普通祠堂還要高大寬敞的琉璃檐口建築物,這就是有名的張將軍家廟。家廟中心主建築的門額有一塊花崗岩石匾,上面鐫刻著“張將軍家廟”5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每個字高達0.8米,為清光緒欽差、廣西同辦待講銜、翰林院編修锺德祥的手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將軍家廟
  • 外文名:General Zhang Jia Miao
  • 地區: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豪山村北面
  • 高數:每個字高達0.8米
基本信息,人物事跡,

基本信息

整組建築物坐南向北,前、中、後共三進,左、右廊貫通,磚、木、石結構,呈祠堂式建築模式。整組建築連前後院,占地約2800多平方米。家廟主體建築寬25米、進深52.55米,頂高10多米,寬達10米的前庭院落空地,統一以長2米寬0.4米的花崗岩石條鋪砌,很有氣派。家廟中心主體建築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畫棟雕梁,石刻工藝精湛。門口兩側有高出地面0.6米的鼓台。二進前有月台,兩側偏廂是懸山頂式閣樓。其規模大,造工精,顯現了典型的晚清建築風格和嶺南特色,可算是清代南方建築的代表作。
據當地村叟介紹和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張將軍家廟大有來歷,它的興建是為了表彰晚清抗倭名將張其光的戰功,並於清朝光緒10年(1884年)8月落成,踞今已有116年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在張將軍家廟附近有一口呈“品”字型的三眼井,井口由4塊花崗岩石板鋪蓋雕鑿而成,雖然僅有2米深,但據傳100多年來,井水從未枯竭,且清澈冰涼。家廟前原置有兩尊龐大的雲石獅子,左側為腳踏繡球的含球雄獅,右為含球子母獅,為整塊雲石雕刻而成,是廣東省較為少見的歷史工藝文物。上世紀50年代,新會人民會堂落成之際,這對石獅遷置會堂門口兩側,令會堂更加莊嚴雄偉,此對石獅更成為深受新會民眾喜愛的會堂標誌物之一。如今,這對石獅子仍放置在新會人民會堂前。
在距張將軍家廟西邊約300米處,便是紀念張其光將軍祖宗的張氏祖祠。在張氏祖祠前有一塊花崗岩浮雕的御賜石厥,高1.3米,寬約0.7米,厚0.2米。石厥正面雕著4條獅蹲頂的祥雲石柱,石柱之間的上部,刻有一對仙鶴和一對官傭,頂部雙鳳拱托著一個太陽,石厥主體上部陽刻“聖旨”二字,中下半部分陰刻“奉天誥命,臣張其光立”9個楷書大字。更難得的是,在張氏祖祠前,還立有一對清廷御賜張其光“振勇巴圖魯”名號的石華表。據考證,“振勇巴圖魯”在滿族語言中是“勇士”之意,是清代朝廷對卓有戰功的武將賜封的一種名號。這對華表每支總高8.8米,直徑0.3米,基座高1.5米。華表為浮雕式的龍紋纏柱,獅子尊頂,其座上還有兩塊同是獅子尊頂的護柱石碑,石面上分別刻有“御賜振勇巴圖魯”等字樣。據新會博物館文物考古人員介紹,這對石華表是新會僅存的一對有歷史價值的清代石華表。
張將軍家廟

人物事跡

新會人常常自豪地說“文有梁啓超,武有張其光
張其光(1829—1895)又名信千,字奎垣,雙水豪山村人。自小習武,青年時效國投軍,屢立戰功,官至浙江提督,先後駐防浙江、台灣,在中法戰爭、抗倭戰爭中身先士卒,戰績顯赫,屢受清廷賞賜,光緒元年(1875年)更被皇帝授賞黃馬褂1893年兩次被皇太后召見賜克食恩禮。因其駐浙時間較長,且作戰英勇,深受浙人擁戴,至今在浙江等地都有“張公廟”紀念他,當地人稱其為“張將軍”,稱其統率的軍隊為“張家軍”。  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皇帝獎賞官銀,於豪山村北面建成張將軍家廟,以表彰張其光英勇抗擊侵略者立下的顯赫戰功。張將軍家廟於1884年8月落成,至今已有120年歷史,門前原置有兩尊雲石精雕的石獅。1954年至1956年新會人民會堂興建期間,經當時的新會縣政府批准,這對雲石獅子被移至人民會堂前安放。在距張將軍家廟約300米處建有張氏祖祠。祠前立有清廷御賜張其光一對“振勇巴圖魯”他也是清代朝廷欽封的唯一廣東籍“巴圖魯”。 名號的石華表和光緒皇帝賜的“奉天浩命 張其光立”石劂一方。
2000年底,新會博物館將張將軍家廟(含張氏祠堂)的歷史資料綜合整理後,向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申報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2年成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