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曾是大運河北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分為張家灣城牆和通運橋兩部分,張家灣城牆為張家灣古城的城牆遺蹟,原城牆四面設門,現僅存南門東段城牆遺蹟,總長120米,通運橋位於張家灣城牆南側,為三券聯拱式石橋,全長40米,寬10米。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是古代重要的客運碼頭之一,為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在以及張家灣古鎮民風民俗提供了實物參考。

1995年10月20日,通運橋及張家灣鎮城牆遺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包含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的大運河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更名為大運河。2014年6月22日,包含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在內的中國大運河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
  • 地理位置: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
  • 所處時代:明朝
  • 保護級別:北京市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遼代時期,蕭太后河上橫跨一座木橋,稱板橋。
元朝時期,張家灣城鎮興起。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保衛漕河、拱衛京師,加強防備蒙古兵侵擾,修築張家灣城城牆。
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內監張華奏請將板橋改建為石橋。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板橋改建動工。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石橋建成,賜名通運橋。
清鹹豐元年(1851年),通運橋重修。
2000年,北京市文物局對通運橋進行全面修繕,使橋面恢復歷史原貌。
2022年9月,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進行整體修繕。
2023年5月,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整體修繕完工。

建築格局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分為張家灣城牆和通運橋兩部分,張家灣城牆為張家灣古城的城牆遺蹟,原城牆四面設門,現僅存南門東段城牆遺蹟,總長120米,通運橋位於張家灣城牆南側,為三券聯拱式石橋,全長40米,寬10米。

主要建築

通運橋為三券聯拱式石橋,全長40米,寬10米,中孔拱券較高,運糧船至此不必免桅。中孔金剛牆的兩側各嵌一塊碑記。泊岸各嵌砌圓雕鎮水獸一隻,為龍子之一趴蝮,性好飲,故置此以鎮水保橋,它扭頸視水,頭角探出翅壁,伏臥狀鱗片若鯉鯽,長尾回卷,似暢飲態。長2.6米,寬0.8米,是北京現存古橋鎮水獸最大的一對。
通運橋兩側設護欄,一色青砂岩,各有18根海棠望柱,柱頭雕石獅,石獅雌雄間置。欄板內外雙面浮雕荷葉寶瓶,是中國現存石橋護欄中所獨有的造型。
通運橋頭有4隻戧欄獸作為橋欄的收尾。戧欄獸均為雄性麒麟,角銳鬣長,蹲坐於欄端。兩端東西兩側石砌平台,為行旅上下船而置,是大運河北端客船碼頭所在。

文物價值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是古代重要的客運碼頭之一,為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在以及張家灣古鎮民風民俗提供了實物參考。

文物保護

1995年10月20日,通運橋及張家灣鎮城牆遺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包含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的大運河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更名為大運河。
2014年6月22日,包含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在內的中國大運河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
通運橋及張家灣鎮城牆遺蹟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T101、T102、T14、T34、T40、T43、T4、T53、T68、T72、T73、T90路公車,在張家灣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距離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約10.5千米,駕車約25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