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灣

張家港灣

張家港灣,位於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金港鎮

張家港灣上起老沙碼頭,下至段山港,有著約12公里的長江岸線。

長江流經八省二市一區共11個省級行政區,從雲南麗江到江蘇張家港,幹流超過90度的彎道共181道,張家港灣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道灣,也是江海交匯的第一道灣。譽為江海交匯第一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港灣
  • 外文名:Zhangjiagang Wan
  • 別名:江海交匯第一灣
起源及概括,歷史沿革,滄海桑田,產業崛起,生態亮燈,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生態岸線:,還生存空間:,還鄉村記憶:,自然生境 舉措落實,建設最美江灣:,建設最美江灘:,建設最美江堤:,建設最美江村:,一江碧水一折清灣,一水雙山 生態旅遊和休閒度假的天堂,江南香山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江南名山,通洲沙江心島 長江口區域島型國際重要濕地,常陰沙 現代農業和鄉村生態示範園區,打造生態江灣、文化江灣、風情江灣,

起源及概括

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主幹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十一個省市區,最後注入東海。支流流經貴州省、甘肅省、陝西省、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8個省級行政區部分地區,流域一共覆蓋19個省級行政區。
張家港灣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道張家港灣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道

歷史沿革

約12000前,沙洲還是一片汪洋淺海。以長江的古江岸為界,分南北兩部分。8000年前,陸地漸成,15至16世紀,長江主泓道北移,邊灘積漲的同時,江中沙洲逐步形成。清代中葉,江中大小沙洲並聯為南沙、中沙、北沙三大塊。1920年開始,在攔門沙西的江中出現了一個小沙,1922年定名為雙山沙。1930年前後,南沙、中沙、北沙聯成一片,形成老沙。這片土地在巫山港、南橫套以北,即今德積、中興、大新、錦豐、樂余等地區。張家港灣”建設是一項民生實事,能有效解決港城人民“臨江不見江、近水難親水”的問題。

滄海桑田

沙洲圍墾始於宋代,元、明時已具相當規模。清代,長江下游北岸坍削嚴重,沿江一帶失地農民和漁船民來此謀生並定居,港兩側逐漸形成護漕港集鎮。革命戰爭時期,沙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參加農民暴動,開展抗日救國運動,配合解放戰爭進行武裝鬥爭,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貢獻。1962年建縣以後,沿江農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圍灘造田,興修水利,使當地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產業崛起

改革開放特別是撤縣建市以來,張家港與時俱進,大力弘揚張家港精神,統籌協調推進城鄉建設。1982年11月,張家港港被批准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成為長江流域首批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1986年9月,隨著撤縣設市,張家港開始由農業縣向港口工業城市轉變;199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張家港保稅區,港口、工業和城市聯動,快速發展推動經濟騰飛;2005年以來,張家港連續入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前三甲。近年來,張家港市深入實施“四大路徑”、建設“四個港城”,打造五個升級版,已建設成為一座經濟社會協調均衡發展的新興港口城市。
產業崛起圖片版面產業崛起圖片版面

生態亮燈

張家港依江而建,因江而興。但隨著港城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水爭地矛盾突出,沿江生態保護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面臨:低效碼頭、圍墾養殖、散亂企業、結構失衡問題。

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張家港灣以“五大整治提升工程”為抓手,加快沿江產業綠色轉型,最佳化用地空間功能布局,系統推進港城生態修復。
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為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為港城、港灣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

還生態岸線:

恢復生態岸線定位:
清理高污染養殖業; 
清退低效生產岸線

還生存空間:

最佳化沿江產業布局:取消4平方公里規劃產業用地,恢復生態用地功能,嚴禁在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和危化品碼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向縱深邁進。

還鄉村記憶:

打造生態宜居,文化惠民新鄉村。

自然生境 舉措落實

張家港市嚴格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統籌規劃張家港灣一帶四區二心空間布局,全面實現江灣綠色、生態、協調發展。
植樹林植樹林

建設最美江灣:

恢復草長鶯飛的“最美江灘”、築起親江近水的“最美江堤”、繪就百姓和美的“最美江村”,共建和諧共生的“最美江灣”。

建設最美江灘:

拆除沿江企業,保留少量工業遺址,恢復長江自然蘆葦灘涂濕地,勾勒富有“港城記憶”的最美江灘。
江灘濕地江灘濕地

建設最美江堤:

打造百年一遇江堤帶,配套觀景亭、塔、軒及驛站等設施,打造多功能親江步道,十里江堤,百年屏障,親江棧道,獨具風情。

建設最美江村:

在綠化環境整治、村莊風貌改造和文化內涵提升等方面多管齊下,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民宿休閒、傳統種植、江灘蘆葦觀光三大產業,打造以江畔風光為特色、紅色文化為內涵的生態景觀村落。
最美江村最美江村

一江碧水一折清灣

以張家港灣為突破點,張家港在全市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十大板塊提標、百里岸線還綠、千企騰挪擴容、萬傾良田保護),推進長江環境大整治環保大提升,還“一江碧水一折清灣”。
 

一水雙山 生態旅遊和休閒度假的天堂

雙山島位於張家港市西北郊,地處長江中下游張家港作業航道與長江主航道之間,保留了恬靜古樸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原始生態環境保持最完好的“生態島”之一,全島面積20平方公里。
2010年以來,對島內20餘戶規模養豬場、養雞場、養鴨場進行了離島搬遷,近2900戶原住民離島上岸,島內集中安置520戶,對大伯墩300畝江灘進行復綠,保護蘆葦濕地和江堤安全的同時美化沿江景觀。2018年開始,啟動總投資14.7億元的島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整島道路架構20公里,打造島內慢行生態道路系統,實施河道疏浚和開挖工程25公里,實現整島水系網路貫達通暢,提升綠化景觀水平,打造立體化、多樣化的綠化景觀系統。
 

江南香山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江南名山

香山位於張家港保稅區(金港鎮)境內,東西長2.3公里,南北長1.9公里,東至江海路、南至東橫河、西至市界、北至張楊公路,其中山體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海拔136.6米(為張家港製高點)。多年來,香山景區秉承自然、生態的原則,因地制宜,圍繞“一湖二路三園”等項目,自2010年底,全面啟動香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山體生態修復及環境最佳化,累計投入約25億元,修復區面積約3000畝,涉及民房拆遷1358戶,企業搬遷63家,實現了從破碎荒山到旅遊勝地的綠色轉變。
 

通洲沙江心島 長江口區域島型國際重要濕地

通洲沙是長江江中的一座沙洲,以沙體為界,南通側為東水道,張家港側為西水道。
通洲沙江心島規劃以長江口水文運動為主導動力塑造通洲沙生長、動態的島嶼濕地景觀,低干擾最小化進行建設。通過保護修復並改造島內蟹塘,以多樣化水體營造更具生命力的洲島濕地,並在陸域西水道內建設生態稻田,沿岸建設灘涂、蘆葦床、基圍等適宜鳥類生存的棲息地,形成大型的鳥類棲息天堂。
 

常陰沙 現代農業和鄉村生態示範園區

常陰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位於張家港東南部,現有行政區域面積37.5平方公里,為張家港乃至蘇南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區。通過梳理村莊肌理,挖掘鄉村文化底蘊,全力打造“小橋流水人家,多彩田園風光”的農業園區形態。常陰沙將以融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以爭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總目標,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提升生態環保建設水平,持續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和康居特色村創建,創新合作農場發展機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打造生態休閒區,建設幸福宜居地,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打造生態江灣、文化江灣、風情江灣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張家港灣,圓一場關於江海灘田最美的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